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

探访国家老年大学——文化养老有“味”有“为”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乐龄> 要闻 > 正文

探访国家老年大学——文化养老有“味”有“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4-21 12:19

  春天的一个午后,56岁的北京市民王丽红早早用过午饭,背上琴包,沿着熟悉的路走向国家老年大学魏公村校区。刚踏进校门,便看到几位同学在聊不久前首次登台演出《又见炊烟》的情况。她快步走上前,与大家一边交流,一边走进教室。退休后的她,如今在这里找到了新的生活节奏和精神寄托。

  像王丽红一样,越来越多的银发学员选择回到“课堂”,开启生活新篇章。

  为了更好服务银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国家老年大学魏公村校区的开班规模从去年秋季学期的60个教学班,增长至今年春季学期的127个,班级数量翻了一番,招生人数增长超千人。尽管如此,个别热门课程名额在开放报名5分钟后便被“抢空”。

  老年大学何以受到广泛欢迎?日前,笔者实地探访国家老年大学魏公村校区。

  课程设置涵盖各类兴趣点

  打开国家老年大学魏公村校区的课程表,六大学院开设的92门课程映入眼帘。从舞蹈、摄影、小说赏析到英语、养生、服饰搭配,既有满足兴趣爱好的文化审美课程,也有提升日常生活质量的实用技能培训。

  丰富的课程吸引了众多学员报名学习,其中,艺术类课程尤为受欢迎。国家老年大学直属学院副院长石运志介绍,2025年春季学期,国家老年大学魏公村校区的报名总数超2500人次,其中,艺术类课程报名学生就超过1100人次。

  在民乐教室,王丽红指尖轻触中阮琴弦,悦耳的音符随之缓缓流淌。回忆起初学的经历,她感慨道:“年轻时就想学乐器,但一直没机会。后来在网上看到老年大学有中阮课,我就赶紧报了名。”

  除了音乐,手工艺术类课程同样深受青睐。在插花教室内,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花香,课桌上摆满了五彩斑斓的花材。61岁的胡晋蓉正凝神倾听插花教师黄山讲解花卉搭配的技巧。“最开始我只是单纯地觉得花好看,但经过老师系统的讲解,我逐渐领悟到插花蕴含的审美哲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胡晋蓉和同学们开始动手实践,精心搭配不同的花材。一朵朵花卉在巧妙的组合下,变成了一件件和谐美丽的花艺作品。

  在黄山看来,“插花不仅是动手操作,更是一种心灵创作”。她希望通过教学,帮助学员发现更多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与温馨。

  70岁的滕军也是这门课程的学员,她曾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在日本留学时接触过插花,并长期研究东西方传统艺术。退休后,滕军先后在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和北京林业大学进修,如今,她选择来到国家老年大学魏公村校区继续学习。“插花艺术非常深奥,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它的理论体系。”她特别提到,黄山老师的课程不仅教授技法,更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文化背景,讲解古画中的插花表现手法,以及花材背后的寓意。“每节课都有整整一个小时的理论讲解,很少有插花老师能做到这点。”滕军说。

  学员们的积极参与,也促使学校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既保留经典课程,又紧跟时代推陈出新,以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学习需求。近期,国家老年大学还计划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相关讲座,帮助老年人适应科技发展。

  “我们在每学期末都会开展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和座谈收集反馈意见,进而优化课程体系,帮助老年学员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石运志说。

  阶梯教学增强学习延续性

  在国家老年大学魏公村校区,许多课程都设置了从初级到高级的阶梯式教学阶段,不少班级已开至第三、第四学期。课程的连贯性促使学员在一个领域内逐步深入,从初学者成长为资深爱好者。

  中阮授课教师郭忠民曾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歌舞团副团长,退休后他重拾音乐教育工作,走进老年大学课堂。

  面对学员年龄偏大、指法困难的实际情况,他创新教学方法,将复杂的乐理知识编成顺口溜,用“招财猫”等手势比喻指法,让抽象的技巧变得生动形象。

  郭忠民介绍,许多老年学员会因为指法难度过高而感到气馁。为此他特意设计了逐步进阶的教学方法,从基本手型和音阶练习入手,逐渐引入旋律演奏,帮助学员在循序渐进中建立信心。“虽然会遇到记忆力下降、体力减弱等问题,但只要设计合理、安排得当,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这些困难。能坚持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成就。”郭忠民说。

  自2023年秋季学期学习中阮以来,55岁的郭素卿已经能流畅演奏《渔舟唱晚》《沂蒙山小调》等十几首经典曲目。从初学时的手指僵硬,到如今的自信演奏,这一路走来,她感触颇深。

  “刚开始真的很难,手指不灵活,跟不上节奏。但老师总是鼓励我们慢慢来,不要急于求成。我也给自己定了小目标,学会一首曲子就算完成一个小任务。”郭素卿说,这种系统的教学设计,有效避免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倦怠与挫败感,让他们在阶段性目标的激励下稳步前进,保持学习动力。

  规范的课程设计不仅有助于学员逐步掌握技能,还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规律而充实的生活方式。正如王丽红所言,稳定的课堂安排使她每周都有固定的社交机会,而规律的练琴时间也让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种学习节奏,既丰富了日常生活,也为学员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感。

  此外,老师还鼓励学员在课堂之外参与社交互动和公开演出,将课堂所学融入生活之中,从“文化养老”到“老有所为”。滕军每次上完插花课都会去花市买些花材回家练手,不仅为自己增添生活情趣,还主动为楼道进行花艺布置。“有些访客一到我们单元就说这里太漂亮了。”她说,能为大家服务的感觉非常好。

  普惠教育织就文化服务网

  为了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除了北京魏公村直属校区外,国家老年大学还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国的教育服务网络。这一网络不仅将教育资源延伸到基层社区,更深入到广大乡村,实现老年教育的“广覆盖”和“深渗透”。

  石运志介绍,截至目前,国家老年大学已在全国建立了44个省级分部、6.8万个基层学习点。各地基层学习点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社区服务和文化活动之中。许多学习点组织学员组成合唱团、舞蹈队和书画社,开展公益演出和展示活动。一些地区还设立了老年志愿服务队,由学习点学员担任社区宣传员和活动策划者,推广健康知识、组织文艺活动,既提升了学员的社会参与度,也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

  这种“学习—实践—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使老年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成为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点。

  以国家老年大学天津分部“快乐摄影课堂”项目为例,该项目依托社区资源,围绕红色文化传承与摄影实践教学,打造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康养学游线路。学员们深入天津红色旧址,通过镜头记录历史遗存,并参与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老年学员不仅提升了摄影技能,还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贡献了力量。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国家老年大学还推出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端小程序,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通过这些平台,学员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录播和直播课程,学习过程更加灵活。目前,在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已有40万门课程资源面向老年人免费开放。

  “无论他们身处何地,我们希望每一位有求知欲的老年人,都能感受到知识带来的温暖与力量。”石运志表示,未来,国家老年大学将继续拓展基层学习点和在线平台建设,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让知识之花在千家万户中绽放,让文化之光照亮更多老年人的生活旅程。

  (文/记者 徐嘉伟 杨宁)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AI时代,“隐形热门”竟是它?|科学报国正当时

  • “爱心教室”托起多彩暑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利用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
2025-07-24 03:15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抔泥土都隐藏着一个微观的奇妙世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
2025-07-24 03:15
雄伟的跨海大桥、海中的钻井平台……人类的脚步正延伸向深海。
2025-07-24 03:15
“孙女给我请了一个24小时‘家庭药师’,就在我的手机里。边聊天,边指导我用药,省心安心、方便管用!”视频中的高奶奶高兴地说。
2025-07-24 03:15
“中试”即中间试验,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跨越至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中试成功与否,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07-24 03:15
8月1日—8月30日,为市民带来国防科普与沉浸式军事体验的盛宴。
2025-07-23 15:19
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
2025-07-23 09:20
在广州,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小心地穿上助行外骨骼机器人,在设备辅助下轻松登上楼梯。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2025-07-23 02:40
“智能电网可接纳高比例新能源”“地下空间深度开发与空中慢交通系统立体分流”“太空超大型设备实现在轨制造”“生态标签农产品比例提至40%以上”“脑机接口技术为脑功能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
2025-07-23 02:4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团队日前发布“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
2025-07-23 02:4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大麦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团队在一种小麦野生近缘种——冰草中鉴定出一个可调控穗粒数的关键基因AcRR1
2025-07-23 02:40
22日17时37分,随着330千伏玛玉二线结束试运行,330千伏玉树第二回线路工程宣告正式投运。
2025-07-23 02:4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由中铁二院勘察设计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三年多来,发送旅客超5000万人次,货运量突破6000万吨,客货运输实现量效双增。
2025-07-22 02:35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重要战略举措,它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5-07-22 02:3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来时介绍,钕黄河矿是黄河矿的富钕端元矿物,隶属于稀土碳酸盐矿物家族,具有独特的钕元素富集特征。
2025-07-21 09:46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超导”,可能会觉得陌生。简单说,超导就是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2025-07-21 09:40
雨又下了一夜,太阳终于爬上了大娄山。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种粮大户王建全望着绿油油的稻田却犯了愁:“雨水多,禾苗长得快,可田里的稻飞虱太多了,恼火呦!”
2025-07-21 02:4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