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开栏语: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高等教育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承载民族复兴的希望。重庆正以昂扬姿态,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光明网重庆频道推出《光明师享荟》栏目,搭建思想碰撞、经验共享及学术交流的平台,聚焦立德树人实践,弘扬育人使命,展现师者担当。期待与重庆高校师生同行,以教育伟力点亮城市未来,以强国之志汇聚智慧星河,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教育篇章。以思想之光,照亮教育强国新征程!
本期受邀分享嘉宾:吕厚超,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中国社区心理学服务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社区心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青春期心理健康与防治》《青春期心理健康》《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指南》等专著和教材15部。研究成果获重庆市第九届、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抑郁情绪、焦虑障碍、网络成瘾、校园欺凌、亲子关系、空心病……”这些出现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现象和问题,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也在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成才。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乎国家未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凸显出国家对全民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呼吁家校社等协同发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保障。
面对日益凸显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如何正确看待?如何积极、科学、系统地应对?家庭、学校、社会应如何发挥好协同作用,做好护航工作?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重大课题。
多维诱因解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数十年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在科研产出(论文、项目、应用工具)、社会服务和政策影响层面均有显著成果。
他们发现,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人抱有“不在乎、恐惧、逃避”等心态,甚至还存在误解和歧视,这都源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缺乏。
众多家长对青少年的关心关爱仍然停留在“吃好穿好”的物质满足层面,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对成长的重要性。
家长往往以“成绩”定义孩子的“价值”,将社会压力转化为功利行为,催生出“鸡娃式控制”,引发青少年对学业产生焦虑、厌弃,对失败产生恐慌,甚至丧失生活意义感。
在极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青春期,青少年受激素、神经系统发育等因素影响,敏感且脆弱,在社交、学业等压力下极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但被轻易地贴上“叛逆”“矫情”“软弱”的标签,他们的情绪无法得到疏导和宣泄,出现沉默不语、自暴自弃、抑郁自伤,甚至引发校园暴力等严重问题。
对于青少年而言,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网络透明化和信息茧房的双重作用下,“消费主义、躺平文化、丧文化”等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容易造成认知混乱和身份迷失。
同时,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高频次使用,屏幕依赖症也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造成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学习倦怠、网络成瘾和现实社交能力退化等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是多方面的,通常由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近年来,中国社区心理学服务与研究中心围绕“新时代中国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研究”“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等课题,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大量社区心理调研。他们发现,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要先从认知上进行科普,从问题中学会判断,从现象中进行剖析,找到心理问题的源头,再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协同配合,构建起链条式防护体系。
应对之策家校社协同筑牢“防护墙”
家庭是成长的第一站,也是身心健康的基石。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更是预防和干预的关键一环。
家庭教育中,青少年获得的情感支持会伴随其终生。家长要树立起正确的养育观念,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通过有效沟通建立起基于尊重与信任的亲子关系。例如:日常沟通中使用积极的、倾听式的情感表达而非质问、评判;高质量陪伴,一起完成亲子互动;公开谈论自身压力,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和失败,并能够及时释放情绪;制定家庭规则,严格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并以身作则,培养秩序感等。
与此同时,家庭和学校的有效配合是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两者需形成“互补+联动”的协同模式,既要明确各自的责任边界,又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让青少年始终感受到“我被重视、我被支持”。
学校作为青少年生活的主阵地,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可以从建档跟踪、课程设计等方面,构建起“预警-干预-保护-发展”的全周期护航体系,保障好青少年心理健康。目前,全国已有多所学校通过AI赋能筛查评估,建立起学生动态心理档案,未来还可通过技术革新,不断更新预案,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中国社区心理学服务与研究中心提出,学校开设“心育课”十分有必要,但在课程设计上要下大功夫,不能只是简单枯燥的理论课,要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避免流于形式。比如:采用心理剧、团体游戏、VR情景模拟等形式,增强学生参与感;学科交叉融合,在体育课中设计“挫折障碍赛”,让青少年在安全范围内体验失败与重启等。
只有完善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才能为青少年营造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尽早出台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心理健康服务的责任主体和财政保障措施,对心理咨询师资质、服务流程、隐私保护等作出强制性规定,以法治力量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
同时,中国社区心理学服务与研究中心建议,政府应借助专业力量,通过设立“家长心理学院”“家庭心理加油站”等服务性机构,开发“家庭心理体检”等应用小程序,普及家长心理学知识,提升家长认知能力,帮助家长完成从“生理监护人”到“心理养育者”的角色升级。
社会层面组织开展社区心理学实践基地,为社区居民、青少年及街道社区干部开展心理专家主题讲座、亲子体验、心理健康职业素养培训、心理健康宣传及科普活动、心理主题测评等系列活动,提升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
当下,AI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着心理健康服务的时空边界,使家-校-社协同从“物理连接”升级为“智能共生”。正如中国社区心理学服务与研究中心吕厚超教授所说,未来的理想图景是:每个青少年的心理状态都能被实时感知,家庭获得科学养育支持,学校实现精准教育,社区提供无缝衔接的服务。这些都需要技术创新、制度突破与文化适应的协同推进,最终构建一个“预见风险-精准干预-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智能生态。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本质是现代性危机的缩影,需超越“个体矫治”思维,在教育生态重构、家庭功能修复、科技向善治理、文化根脉再生中寻求系统性解决方案。唯有构建“预防-干预-发展”全链条生态,才能让青少年在不确定的时代找到生命的锚点,实现身心的全面成长和发展。(肖依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