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5岁的牛牛能准确说出200个国家的首都,却只会用尖叫和拖拽表达‘出去玩’;10岁的小明喜欢在课堂上‘抢话’,经常被老师批评,可他只是想分享新学的航天知识……这些看似‘晚熟’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典型表现。
2025年4月2日是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关爱日”,今年的宣传口号是“落实关爱行动,推动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核心特征。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有相关数据表明,约有75%的ASD儿童智力正常甚至超常,“聪明”的表象常常掩盖其核心问题。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只是‘内向’或‘晚熟’,甚至认为‘长大了自然会好’,这是最危险的认识误区。”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主任医师王敏建说,“ASD是一种功能损害可能持续终生的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其核心症状,其功能损害程度和是否早期科学地干预密切相关。”重庆市已有部分学校专门设立“资源教室”和特教老师,通过游戏化训练帮助ASD儿童适应课堂规则,医疗系统也在推广《孤独症行为量表(ABC)》等筛查工具。
同时,社会力量的广泛动员也十分重要。去年底,重庆财经学院校长助理、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如意慈善基金会心理健康与艺术治疗项目专家任蓓副教授就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发起孤独症儿童公益项目“大手牵小手 星星的孩子与艺术家的心灵对话”。项目创新引入“艺术家-治疗师”双导师制,由艺术家引导儿童将内心图景转化为创作,治疗师同步解读行为数据。任蓓表示,该项目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孤独症儿童及家庭,未来如意慈善基金将推出儿童、家长心理工作坊及社区倡导计划,争取覆盖更多家庭。
“科学干预需医教社协同发力。”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王敏建主任表示,社会的接纳与包容是关键,摒弃刻板印象,尊重个体差异,让“星星的孩子”在社会的星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是当下全社会关注孤独症患者的关键所在。(申敏 王敏建 李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