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到节假日,各大博物馆就打起了拥堂;湖广会馆、开埠遗址公园、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成了新文旅地标……伴随着一项项市民、游客亲身体验到的“福利”,重庆文物保护在过去一年取得的亮眼“成绩单”和2025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也已经出炉。
2月20日,重庆全市“四普”工作推进会议暨文物局长会议召开。在会上,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市文物局)全面回顾了2024年工作,并安排了2025年主要任务。其中,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全市区县博物馆覆盖率已达100%;红岩文化公园二期主体完工,秀山巨丰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峡考古遗址公园形象进度超70%,申遗由2项增加到4项;精品展览、活动层出不穷,4202万人次走进博物馆、增长10.5%;湖广会馆、开埠遗址公园、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等文博场所成为新的文旅地标。
接下来,重庆将加大新发现文物调查力度,确保重点区域、消落区调查、重点行业、特色资源全覆盖。同时要严肃精准推进消失文物核查问责,全面梳理和逐一调查核查文物消失、撤销、损毁情况,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可信。同时,全市文物系统也将系统迭代文物工作体系,进一步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文物保护利用标志性成果。
相关举措主要包括:
要大力实施文物系统保护工程,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维护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强化重大项目牵引,实施一批影响重大、集中连片、带动性强的项目;全面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编制市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强化一体协同保护,统筹推进文物、历史建筑、非遗等保护传承。
要大力实施文物平安建设工程。完善文物安全责任制,加大文物巡查频次和力度,健全文物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文物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社会监督衔接等机制,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要大力实施文物考古研究工程。全面推进考古研究,解码巴渝大地“无字地书”。致力于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深入实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以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蜀道考古为抓手,系统发掘巴文化代表性遗址,构建巴蜀地区文明标识;致力于挖掘整理、研究转化,建好用好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推动大足石刻、红岩等申报国家文化地标,发挥文物涵养城市精神的重要作用;致力于提升能力、扩大影响,树立“大考古”理念,推进考古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出土文物保护修复展示一体化。要大力实施文物活化利用工程,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方式,做好融合文章,让文物焕发生机、创造价值、赋能发展。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推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保护利用成果,建设成渝古道、川渝石窟寺等文物主题游径,打造红色游、三峡游、石刻游、抗战游等具有国际范、巴蜀韵、重庆味的精品线路;推动博物馆提质发展,丰富提升“五大博物馆群”,打造沉浸式体验新场景;推动文物交流合作,全面推进白鹤梁、中国传统盐业遗产、蜀道(重庆段)、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申遗。
要大力实施文物夯基固本工程。加大政策、人力、科技等全方位投入,充分释放发展活力。会同相关部门提出科学有利的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措施;夯实队伍建设,推动力量匹配与保护任务相适应;夯实科技支撑,建好用好巴渝文物数字化应用,提质建设文物科研基地,让科技赋予文物“新生命”。
(文/记者 裘晋奕 秦伊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