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重庆市教委举行2025年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春季学期开学工作会。会上对学生作息时间、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等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上下功夫。
“我们一直秉持的‘人文渝中 尚品教育’的理念与市教委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渝中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肖方明说,渝中区提出“建成全国一流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就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人文滋养中成长,让家长对教育的获得感触手可及。
健康第一:用心护“心” 守护“光明”
“小孩子天天吃喝不愁,哪有什么心理问题?”不少家长觉得孩子是“叛逆、不听话”,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守护孩子身心健康,渝中区教育系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班,从课堂到日常全方位守护。截至目前,渝中区各中小学心理辅导(咨询)室已实现100%全覆盖。
“孩子的健康是第一位的。”肖方明说,近年来,渝中区认真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力护航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现状呈现高发病率、低龄化等问题,渝中区从专业医疗防控、改造教学环境、开设户外课堂、数智赋能等方面进行近视综合防控。现在,学校教室采光照明更舒适了,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增加了。
食安革命:从吃饱到吃好的品质飞跃
“午餐前一个小时,坐在渝中区市场监管局办公室就能通过AI摄像头联网观看中华路小学食堂后厨的情况,看见食堂相关人员备菜、煮饭的全过程。”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套“明厨亮灶”智能监管系统,守护着渝中区校园食堂的每一餐。
在大同实验学校,食堂监督公示栏根据《渝中区学生餐营养指南》制定一周的带量食谱,丰富餐食品类,平衡膳食结构,提高了学校食堂配餐能力和学生餐营养质量,再也不用担心,打饭的时候食堂阿姨“手抖”了。
渝中区为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从规范流程、加强监管到精细改善营养餐,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努力让学生“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数字赋能:打破空间壁垒 重构公平内涵
在渝中区大田湾小学胡婷老师的办公室,胡老师正通过AI作文批改系统,实时分析学生作文写作中的情感表达短板。“AI作文批改系统智能生成批改报告,我再将报告中的指导建议有选择性地推送给学生,实现‘精准帮扶’,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AI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更愿意表达,学习内驱力更足了。”胡婷感慨道。
这样的“数字+教育”场景已成渝中教育常态,在曾家岩小学,学生通过VR、AR等智能交互技术在历史中“畅游”;在三峡人和街小学,通过“渝中—巫溪”云端送教,巫溪县的孩子可以同步享受渝中区的教育资源……“数字+教育”不仅打破空间壁垒,更重构着教育公平的内涵。
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1+N+X’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将45种教育应用系统集成在一个平台,不仅汇聚了海量精品课程,更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学习图谱。”
蓝图绘就:迈向全域优质均衡新阶段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冲刺之年、“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也是渝中教育强区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
渝中区计划到2027年,教育强区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教育综合实力中西部领先;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现代化教育强区、全龄友好的学习型城区,教育综合实力全国一流。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15分钟教育服务圈”——通过校点布局再优化、办学条件再改善、育人品质再提升,让优质教育成为家门口的标配。这一创新实践背后,折射出渝中区突破传统教育治理范式的深层探索:以人文关怀重构技术应用的底层逻辑,用系统思维破解资源错配难题,通过学区动态调整算法精准对接人口流动趋势。
正是这种以人文精神统领技术革新、以系统思维破解教育痛点的实践,使渝中区为新时代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本,为破解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命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解题路径。
当傍晚的单轨列车穿梭过鳞次栉比的教学楼,求精中学走廊里“百年树人”几个大字熠熠生辉。在这里,历史厚重感与未来科技感奇妙交融,恰如渝中教育奔跑的姿态——既扎根千年母城的人文土壤,又奋力奔向“尚品教育”的星辰大海。
(肖依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