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红岩青商丨青年“技术宅”李力用VR“飞越”重庆城市丛林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要闻 > 正文

红岩青商丨青年“技术宅”李力用VR“飞越”重庆城市丛林

来源:光明网2024-08-13 13:26

  开栏语

  在新重庆建设的号角下,在重庆8.24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在民营经济的各个领域,一批优秀的青年企业家,正以昂扬的姿态,传承着红岩精神,书写着青春华章。

  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实际行动践行红岩精神,为重庆乃至全国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着青春力量。

  他们,是新时代民营经济的生力军,也是红岩精神的继承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重庆市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重庆市工商联、光明网重庆频道联合推出“红岩青商,向新向上”主题报道,深入挖掘民营青年企业家们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的故事,感受他们在创业创造路上的追求与梦想,并让他们的故事成为激励更多青年人勇攀高峰、不懈奋斗的精神灯塔,为重庆市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人物名片:

  李力,1989年1月生,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云威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兼CEO,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成员,重庆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黑框眼镜、白衬衫、牛仔裤、背着双肩包,地铁出行、高铁出差去见客户,这是李力的工作常态。

  在平平无奇的装扮背后,李力身上隐匿着创业者的大胆巧思。他不仅在VR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还积极将科技与文化结合,通过“飞越解放碑VR”等项目传播重庆故事。

  李力不忘社会责任,利用技术优势助力教育公益,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创业梦想。

  他的故事是新时代下,红岩精神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红岩青商丨青年“技术宅”李力用VR“飞越”重庆城市丛林

  ▲云威科技CEO李力。

  梦想启航:少年心中的科技火种

  李力的故事,始于对科技的无尽向往。2007年的暑期,高中毕业的他,在参加中国科学院举办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十周年庆”时,被互联网超算核心技术的魅力深深吸引。那些飞速跳动的数字,如同魔法般激发了他内心的科技梦想。“当时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李力回忆说,这次经历就像一粒种子,深深地埋在他心中,逐渐生根发芽。

  进入大学后,李力更是将这份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他用省吃俭用积攒的2000元购买了第一部手机,不是为了追赶潮流,而是为了钻研开发应用程序。

  在无数个日夜的探索与尝试中,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研发出第一代产品,但是效果和自己的设想有着很大的差距。经过短暂的苦闷之后,李力决定重新设计制作。一次一次地失败之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这份对技术的执着与热爱,让他在校园里脱颖而出,先后成立了“重庆大学云计算协会”和“重庆高校APP开发者联盟”,带领团队在各类科技比赛中屡获佳绩。

红岩青商丨青年“技术宅”李力用VR“飞越”重庆城市丛林

  ▲正在做技术开发的李力。

  然而,李力并没有在这些荣耀中迷失方向。他意识到,如果研究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实现成果转化,那么这些研究就只是坐而论道,大而无物。他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技术宅”,决定要走出象牙塔,迈进技术工厂。

  创业之路:从校园到市场的跨越

  2013年,李力带着对科技的无限憧憬,创立了云威科技有限公司。起初,公司只有7名员工,但他们凭借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迅速在“互联网+”领域站稳脚跟,如今已经累计为重庆1万多家企业提供“互联网+”转型升级服务。

红岩青商丨青年“技术宅”李力用VR“飞越”重庆城市丛林

  ▲李力与青年学生交流。

  随着VR技术的兴起,李力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决定带领云威科技向VR领域进军。

  然而,VR技术的现有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期待。面对这一挑战,李力没有退缩,从标准化和工业化入手,将VR技术拆分成两个模组,结合公司自有的敏捷开发系统,实现了VR产品的快速定制与低成本生产。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成本,还使得云威科技在VR领域迅速崛起,成为本地VR工业化的先锋模范。

  VR+文创:讲述重庆故事的新篇章

  在李力的带领下,云威科技不断追求技术创新。他们将VR技术运用到文创产品中,尝试用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重庆母城的故事,展现重庆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2018年,云威科技自主研发的“飞越解放碑VR”项目在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亮相,获得了广泛好评,并斩获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重庆首个实践赛金奖。

红岩青商丨青年“技术宅”李力用VR“飞越”重庆城市丛林

  ▲李力与团队成员调试产品。

  这个项目的成功不仅源于技术的创新,更得益于李力对红岩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他将红岩精神融入项目中,让参观者在体验VR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革命先烈与反动势力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让“飞越解放碑VR”项目不仅仅是一个旅游体验项目,更是一个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化产品。

  李力深知,重庆不仅仅是一座商业城市,更是一座充满人情味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因此,他带领团队深入挖掘重庆元素,制作了“重庆美食”系列与“文化旅游”系列近1000部短视频,通过AI视频编辑技术,将重庆的文化与美食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世界。这些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的阅读量超过1.5亿人次,成为传播重庆文化的重要窗口。

  技术+公益:科技之光温暖人心

  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李力始终不忘回馈社会。他带领云威科技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为重庆各大高校的学生和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科技培训和志愿服务。他们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沙龙活动,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他们还将VR嘉年华体验车开进大山深处,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梦想。

  李力深知,科技的力量在于改变世界,而这份力量应该惠及每一个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科技之光温暖更多人的心灵,让梦想照进现实。

  梦想照进现实,未来无限可期

  自创立云威科技起,李力一直保持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坐地铁上下班、乘高铁出差、住普通酒店,背着双肩包去见客户。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生活方式背后,是他对创业的执着和热爱。他深知,创业不仅是一场马拉松,更是一场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只有坚守初心,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红岩青商丨青年“技术宅”李力用VR“飞越”重庆城市丛林

  ▲李力正在与公司技术研发人员讨论。

  从“技术宅”到VR领航者,李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持与创新。他不仅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更在公益事业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他的带领下,云威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为重庆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的梦想始于一次科技展览会,如今梦想的种子已发芽,我希望能够延续这一颗种子,希望五年后、十年后,也有一个孩子看到跳动的数字密码而心存憧憬。”李力坦言,无论是面对技术创新的挑战还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他都始终坚守内心的期待。正是这种期待让他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

  展望未来,李力信心满满。他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他将继续以科技为笔,以VR为墨,绘制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未来画卷。

  (文/于涛 雍意梦 图片均由重庆云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