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美食推荐有新意有创意 “与辉同行”重庆主场直播间让网友直呼“想不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图片新闻 > 正文

美食推荐有新意有创意 “与辉同行”重庆主场直播间让网友直呼“想不到”

来源:华龙网2024-07-05 10:29

  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董进 唐雨)如何让美食推荐有新意又有创意?“与辉同行”重庆专场的三场美食直播推荐,给出了答案。

美食推荐有新意有创意 “与辉同行”重庆主场直播间让网友直呼“想不到”

  董宇辉在直播间与烹饪大师交流。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7月4日晚9点半,重庆两江四岸璀璨的夜景,成为“与辉同行”重庆专场直播最佳的背景。在长江之滨的南滨路城市会客厅,一场别开生面的厨艺比拼,正激情上演。半个小时内,全国技术能手烹饪大师潘恋和中国烹饪大师蒋能,与董宇辉一起,现场烹饪歌乐山辣子鸡、腊肉黑珍珠、重庆毛血旺三道“渝味”大菜。

美食推荐有新意有创意 “与辉同行”重庆主场直播间让网友直呼“想不到”

  重庆美食“腊肉黑珍珠”。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谈到为何选用这三道热菜,潘恋说,无论是歌乐山辣子鸡,还是腊肉黑珍珠,亦或是重庆毛血旺,都是地地道道的重庆本地菜,也是“渝味360碗”的特色菜之一,这些菜可以很好地展现出重庆的地域特色,选用的食材也是来自重庆各个区县的优质乡村食材。

  而在“与辉同行”直播间内,网友们说得最多的,便是“想不到”三个字。

美食推荐有新意有创意 “与辉同行”重庆主场直播间让网友直呼“想不到”

  重庆毛血旺。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网友们“想不到”的是,重庆竟然能以两江四岸为背景,在江边举行这样一场厨艺比拼。看着两位大师现场制作,端出一道道美食大菜,看得网友们纷纷直呼“忍不住!马上就想要订票去重庆”。

美食推荐有新意有创意 “与辉同行”重庆主场直播间让网友直呼“想不到”

  重庆美食毛血旺。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想不到”的不仅于此,当看到以往麻辣的重庆毛血旺,竟然还能做成豆香型,不仅不辣,连汤都能喝,网友们又忍不住留言“重庆到底还有多少让人意外的美食,以前也藏得太深了。”

美食推荐有新意有创意 “与辉同行”重庆主场直播间让网友直呼“想不到”

  重庆美食腊肉。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还有网友说“想不到”重庆连推荐美食的形式都能这样“用心”“有创意”,不仅能看到如何制作美食,还能欣赏闻名全国的重庆夜景,真希望能一直直播下去。

美食推荐有新意有创意 “与辉同行”重庆主场直播间让网友直呼“想不到”

  烹饪大师正在制作美食。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的确,在三天的直播中,重庆每一天美食推荐都不重样。第一天的“两江游”+“火锅局”,第二天的“大足石刻”+“渝味”小吃,这三天“夜景+美食+文化”的“三重奏”,完美融合。这样热腾腾的烟火气,怎么会不吸引全国网友前来打卡。

美食推荐有新意有创意 “与辉同行”重庆主场直播间让网友直呼“想不到”

  董宇辉在“与辉同行”直播间品尝重庆美食。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据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重庆不断提档升级夜经济,赏夜景、品美食,让“不夜重庆”的品牌越擦越亮,助力重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机组转轮完成焊接制造

  • 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2024-12-27 10:27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2024-12-27 10:26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2024-12-27 10:23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2024-12-27 10:09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