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6月16日,西南大学科研人员在三峡库区长江一级支流汤溪河重庆云阳段,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5尾,以及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极度濒危物种(CR)鳤2尾。这也是科研人员首次在汤溪河水域监测到这两个物种。
长江鲟又名达氏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的干支流,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此前受多重因素影响,长江鲟种群资源严重衰退,早在1988年就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8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鳤的野外种群在20世纪末也大量衰退,很多产区已10年没有该物种的活动记录,曾一度被认为区域性灭绝。
此次监测到的5尾长江鲟全长48厘米至92厘米,体长38厘米至73厘米,体重1990克至4350克,体呈梭形,头呈楔形,盖有菱形骨片,体背部和侧面呈灰褐色,背部也有菱形骨片。2尾鳤平均全长29.6厘米,平均体长25.1厘米,体重144克,体呈圆筒状、细长,背鳍与臀鳍的基部为黄色,胸、腹鳍为红色,尾鳍后缘为黑色。科研人员在测量完基础生物学数据后,对其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无伤后,由渔政人员将其放归原水域。
西南大学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团队科研人员高宣介绍,自6月8日开展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调查工作以来,团队在澎溪河和汤溪河流域共发现30余种鱼类,除上述两类物种外,还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3尾、岩原鲤2尾。这表明随着长江十年禁渔和增殖放流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汤溪河物种多样性以及资源量正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阶段。
(文/记者 刘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