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22年来,重庆向巴布亚新几内亚派遣援外医疗队13批次、129人,救治16.4万人——在异国书写大爱与担当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法治·公益 > 正文

22年来,重庆向巴布亚新几内亚派遣援外医疗队13批次、129人,救治16.4万人——在异国书写大爱与担当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2024-04-02 12:08

22年来,重庆向巴布亚新几内亚派遣援外医疗队13批次、129人,救治16.4万人——在异国书写大爱与担当

▲第9批援巴新中国医疗队赴哈根省开展义诊活动。(本组图片均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提供)

22年来,重庆向巴布亚新几内亚派遣援外医疗队13批次、129人,救治16.4万人——在异国书写大爱与担当

▲第7批援巴新中国医疗队员克服当地简陋的工作条件,在手电筒照明下开展脑外科手术。

“我代表巴新政府向22年来辛勤付出的中国医疗队员表示感谢!”前不久,第13批援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医疗队(以下简称援巴新医疗队)药械捐赠仪式在巴新莫尔斯比港总医院(以下简称莫港总医院)举行。仪式上,巴新卫生部部长Lino Tom对中国医疗队员动情地说:“你们为改善巴新医疗条件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番话令在场的队员们充满自豪。

2002年10月,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重庆向巴布亚新几内亚派遣中国援外医疗队。

22年,13批医疗队、129人,救治16.4万人,开展神经外科、颌面外科、血管介入等近20个专科领域适宜新技术近300项……这一串数字,是援巴新医疗队在异国书写的大爱与担当。

22年里,一批批医疗队员远离祖国和亲人,在异国他乡克服种种困难,用精湛的医术和感人大爱拯救了当地无数生命,展示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加深了中国人民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友谊。

初到巴新,迎接他们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还有怀疑的眼光

时间回到2002年10月25日,当第一批援巴新医疗队队员、妇产科医生周勤走进莫港总医院妇产科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傻眼了:产房是一个大通间,20多张产床仅用布帘隔开。巴新鼓励生育,分娩率非常高,即使医生连轴转,仍满足不了需求,有的产妇坐着就将小孩生下来,有的甚至走在路上就生下小孩。

医院诊疗设备老旧且维护不善,停电、停水是常有的事;院区卫生条件极差,几十个病人挤在一间大病房内;医疗器械及药品供应不稳定,手术临时被取消时有发生……

现实的艰苦、恶劣的环境让队员们惊讶。“既然来了,那就安心工作。”时年35岁的周勤告诉自己。

但迎接他们的不仅仅是艰苦的环境,还有怀疑的眼光。

周勤看起来很年轻,又瘦瘦弱弱的样子,当地妇产科主任并不看好她,甚至质疑她的医术。

没多久,周勤接到一个子宫脱垂的手术。凭借出色的技术,她在一个小时内顺利完成,且手术路径清晰,出血量仅20毫升,让科室主任刮目相看。

随着完成的手术增多,科室主任也放下之前的“傲慢”态度,让周勤挑起了整个科室的大梁。“当他们都亲切地叫我‘Dr.Qin’时,自豪感油然而生!”周勤说。

“我们毕竟是外来者,不被信任也是人之常情。”第8批援巴新医疗队队员黄警锐刚抵达莫港总医院时,他的任务是熟悉手术室环境,观摩手术。

一次手术过程中,病人突然发生大出血,血压迅速下降到60/30mmHg,随时可能心跳停止。医生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束手无策,寻求在一旁观摩的黄警锐帮助。黄警锐迅速准备后紧急上台,依靠丰富的手术经验,发现了病人的颅内出血点并予以妥善止血,最后成功完成了手术。

“你拿再多的学历证明,说得再多,当地医生都只会微笑倾听,但一次次手术后,他们看到了中国医生的真本事,对我们的态度明显不一样了。”黄警锐说,在随后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当地医务工作者会主动来找他和医疗队员咨询、求助,只要是神经外科的病人手术,莫港总医院医生都会请黄警锐参与协助。

手术中发生意外,一滴HIV携带者的血溅进眼睛,差点感染

“巴新条件那么艰苦,你去过一次就行了,怎么还要去?”“在国内也是看病,为什么非要跑去巴新?”……2013年,当周勤再次报名援外医疗队时引起不小的争议。周勤说,巴新女性病例多,病情也不同,所以她把援外看成一次难得的挑战。

事实上,援巴新医疗队面对的挑战很多,其中,传染病首当其冲。

“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碰见HIV(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前来问诊,作为医生,我们必须一视同仁地去帮助她们。”周勤回忆,2013年11月6日,手术时一滴HIV携带者的血液溅进她的眼睛,这意味着感染HIV几率为3‰。

在综合各方专家建议后,她开始接受阻断治疗。但阻断药物有严重的副作用,没吃几天,周勤就出现了精神恍惚、手指麻木、肌肉酸痛抽搐等症状,但她依然坚持在临床一线,一丝不苟地接诊病患。

幸运的是,一个月后,HIV检测显示,周勤并未感染。“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不管在哪都要救人,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条条生命。”周勤说。

除了艾滋病,巴新还是结核病、疟疾、登革热、伤寒等疫病的流行区。由于医疗队会在驻地诊治患者,各种病患登门,潜伏着致命危险。

2016年5月6日,第7批援巴新医疗队副队长、骨科专家何盛江因感染登革热倒下了;同一日,肿瘤内科医生邓红彬中招;到晚上8时,队长张劲松也感染了;5月9日,泌尿外科医生潘永军发病……

10人的医疗队,因登革热先后病倒7人。怎么办?没感染的医生继续坚守,其他医生则在初步恢复后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

“既然来了,那就是接受了国家交给的硬任务,必须完成!”他们带着这样的信念,始终坚守在岗位上,直到顺利完成援外任务。

巴新治安状况堪忧,面包车玻璃窗罩上铁网,给每名医生配备了防弹背心

除了传染病,巴新的社会治安状况也令人担忧。

每个工作日早上7时45分,一辆玻璃窗罩着铁网的面包车会从莫港总医院出发,到驻地接医疗队员上班;下午4时,面包车又将医疗队员送回驻地。

面包车的玻璃窗罩着铁网,这种特别的设计是为了防止街头抢劫。2014年6月,多名歹徒曾持枪堵在中国医疗队驻地的大门口,抢夺医疗队的车辆。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为医疗队增聘当地武装保安,并给每名医生配备了防弹背心。

“我离枪声最近的时候,感觉只隔着一堵墙。”队员唐万丽说,为安全起见,即使休息时间,队员们也只能待在装有铁丝网和配备保安的驻地。驻地就是10名援巴新中国队员唯一的活动场所,一个60×15米的空院子就是大家的运动场。

为了解压,黄警锐把驻地楼内的一小片空地变成了健身房,没事儿就举个重,和同事比赛一下平板支撑。唐万丽则在小院的一角开出了一溜小小的菜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空心菜等农作物。

开展手术超1万台,带去近20个专科领域适宜新技术近300项

“我建议马上手术!”

“可我们从来没给这么小的婴儿做过手术,更别说是脑部手术了。”

“继续拖下去,若破溃造成颅内感染,孩子就会死,我们绝不能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2017年7月5日,莫港总医院新生儿病房,黄警锐与当地医生争论起来。

争论的起因是一名出生仅两周的女婴,头部长了巨大囊肿,有20×20厘米大小,并溢出大量脑脊液,情况十分危急。当地医生为了防止脑脊液外漏,用保鲜膜包住了囊肿。

面对这么一条小生命,黄警锐不忍放弃。巴新医生再三考虑后,同意了黄警锐的意见。黄警锐和唐万丽立即会同当地手术团队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讨论,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第二天,手术顺利进行,仅用时一个多小时。

还来不及高兴,术后恢复过程中,因为天气炎热和营养缺乏等原因,女婴的手术伤口出现了破溃。当地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像双氧水这样的国内常规用药,在莫港总医院竟然不能保证提供。

黄警锐便自己到莫港的各个药店去买双氧水,并坚持每天给女婴换药。出院那天,孩子母亲请黄警锐给女儿取一个中国名字,黄警锐为这个女婴取名“MULAN(木兰)”:“希望她像中国古代的女英雄花木兰一样勇敢坚强,健康成长!”

经过这件事,当地医护人员不禁向黄警锐竖起大拇指:“China,so great(中国真棒)!”

除了在医院接诊,医疗队还在中国驻巴新大使馆的帮助下,到当地偏远地区开展义诊,从西高地省的哈根到马当省的巴萨穆克,几根凳子、几张桌子,屏风一围就是一个诊室。

第9批援巴新医疗队队长何卫阳感慨地说:“我们开展面对面义诊,免费发放药品。那里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看过医生,甚至有人从100公里外的部落赶来看病。”

22年来,医疗队累计诊治巴新患者16.4万人,用行动谱写大爱之歌,也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人”。

事实上,医疗队凭借精湛的医术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例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第一例神经内镜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清除+颅内异物取出术、第一例血液透析患者……医疗队在当地已开展手术超1万台,带去神经外科、颌面外科、血管介入等近20个专科领域适宜新技术近300项。中国巴新友好微创外科中心也在莫港总医院挂牌运行,有效改善了受援医院的医疗环境,提高了当地临床诊疗水平,为当地医疗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授人以渔,带教培训当地医务人员9332人次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这是医疗队秉承的理念。22年里,他们悉心传授诊疗知识和经验,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第12批援巴新医疗队医生鲜鹏记得,当他让当地医生Munguas主刀一台腹腔镜手术时,这位40多岁的男医生高兴得像个得了奖的七八岁孩子。“真的吗?我真的可以做吗?我感觉还不够熟练,算了,我还是协助你吧。”Munguas有些语无伦次。

“拜托,兄弟,自信一点!你都练习了这么久了,况且我会在旁边协助你的。”鲜鹏拍拍他的肩膀,还跟他来了一下碰拳礼。

手术很顺利,病人右肾9cm大小的肾囊肿被顺利去顶减压。这是当地医生做的第一台腹腔镜泌尿手术。

“我国虽然向巴新提供了微创手术的设备,但只代表那里具备了微创手术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微创手术的技术。”鲜鹏说,他们举办腹腔镜技术培训班,从理论到实际操作,让当地医生接受系统培训。

数据显示,22年里,医疗队共带教培训当地医务人员9332人次。不仅如此,重庆还接收了40名受援国医生来渝进修。

去年,已是重医附一院泌尿外科主任的何卫阳身边跟了一个“洋徒弟”——来自巴新的斯考勒医生,她是巴新第一个加入泌尿科团队的女性医生。

“我第一次看何教授做微创手术时,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斯考勒说,“以前我们做手术都是开放式的,对病人伤害大,一天最多做两台手术。”半年后,斯考勒回到了巴新,目前已能独立进行微创手术。

最亏欠的是家人,但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影响当地的一批批人

“新生儿科是第一次选入巴新援助项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想再留一年,我有信心,能够有效降低莫港总医院的新生儿死亡率。”2022年2月的一天,第11批援巴新中国医疗队队员刘振球向队长陈国柱申请。

“你家里怎么办?”沉默了一会,陈国柱问。此时,刘振球已在巴新待了10个月,他的双胞胎儿子仅8岁。

陈国柱明白刘振球的苦心:当时,莫港总医院新生儿患儿死亡率在120—210‰,巴新全国新生儿死亡率约39‰,这个数据很高,是中国新生儿死亡率的近10倍。

“我也很想念妻儿,和孩子妈妈谈了几次,她选择支持我。”刘振球说。

2022年8月10日,第11批援巴新医疗队回渝。8月11日就是刘振球双胞胎儿子的9岁生日,留在巴新的刘振球发回了一段视频:“亲爱的儿子皮皮和蛋蛋,爸爸想你们了,但爸爸不后悔离开你们和妈妈这么远,和很多为国家默默付出的人相比,爸爸只做了一件小小的事情……”

医疗队员基本上都是医院的业务骨干,三四十岁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第11批援巴新医疗队队员郑军,父亲患有肺癌,出国前又正值儿子小学升初中的关键时期,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妻子身上。援巴新期间,妻子患上了“胃印戒细胞癌”。

“当时,我人都懵了,心中满是愧疚与亏欠。”郑军说,医院领导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专家会诊,妻子顺利进行了手术,他这才安下心来。

为什么要援外?医疗队员们经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也会经常自问。在巴新的日子里,他们越来越肯定地给出这个回答——

一个人,经过努力可以带动一个人,而整个中国医疗队在巴新20多年的努力,可以影响到这里的一批批人。长此以往,巴新医疗的发展,一定会留下中国的印记,就如同路边的花儿,每朵虽然不那么起眼,但连成片后,却是如此绚烂多彩。

(文/记者 李珩)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英国首相斯塔默

  • AI绘乌镇丨人工智能“眼”中的乌镇长啥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2024-11-18 10:2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2024-11-18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024-11-18 10:21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2024-11-18 10:1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2024-11-18 10:14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2024-11-15 09:20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2024-11-15 09:16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2024-11-15 09:12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2024-11-15 09:12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2024-11-15 09:11
可满足海洋、减灾、气象等多个行业的业务需求。
2024-11-15 03:20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2024-11-15 03:20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