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新科技合作园区花落重庆意味着什么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科技 > 正文

中新科技合作园区花落重庆意味着什么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2024-03-28 11:10

  ▶未来3年,重庆两江新区将探索与新加坡联合打造中新(重庆)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标杆园区,带动深化与东盟国家在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等领域务实合作

  ▶该项目为何落在重庆?源于重庆与新加坡扎实的合作基础

  ▶中新科技合作园区建设,有助于双方携手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有助于在科技领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提升新质生产力内在动能的前提和基础。中新科技合作园区的出现,与此不谋而合

  近日,一则重要消息在国内“开放圈”引发广泛关注。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3月17日发布的《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未来3年,重庆两江新区将探索与新加坡联合打造中新(重庆)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标杆园区(以下简称中新科技合作园区),带动深化与东盟国家在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等领域务实合作。

  国家层面规划的中新科技合作园区,为何选择落在重庆、落在两江新区?对重庆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区域合作会带来哪些利好?

  新加坡已经成为重庆主要外资来源地之一

  中新科技合作园区到底该如何界定,目前尚无准确说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市商务委(市中新项目管理局),还是两江新区,或是相关的外贸协会、商会等,均表示是首次接触到这一概念。

  “《行动计划》既然提出‘探索’,就说明需要我们自己去深入挖掘。”重庆市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罗亚认为。

  在罗亚看来,中新科技合作园区的名字,基本确定了下一步工作的框架——中新两方携手,以重庆为主要承载地,加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协作。

  该项目为何落在重庆?不少受访者认为,这源于重庆与新加坡扎实的合作基础。

  2015年11月6日,中国与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下简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落户重庆。自此,重庆与新加坡的交集日益频繁起来。

  一开始,渝新双方以航空、物流、金融、信息四大领域为重点,实现了一系列重大合作,陆海新通道、中新大数据通道、中新金融峰会等,便是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探索而出的成果。

  而后,渝新双方又在文旅、商贸、农业、环保等领域拓展合作空间,打造了“重庆·新加坡体验周”“新加坡·重庆周”等活动。截至2023年底,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渝新双方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291个、总金额256.5亿美元,金融服务项目260个、金额308.6亿美元。

  如今,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在重庆落地已有8年多,它不仅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金名片”,也让重庆与新加坡亲密无间。两江新区正是重庆建设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的核心承载地。

  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局副局长李国强表示,截至2023年底,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两江新区累计签约项目61个,签约金额109.8亿美元;实际利用新加坡外资1.5亿美元,约占全市总实际利用外资15%。新加坡已成为两江新区乃至全市外资主要来源地之一。

  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新契机

  “这是一次新的合作契机。”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院长王家功认为。此前,新加坡国立大学与两江新区合作成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推动渝新双方在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比如2023年10月举行的中新科技交流与创新大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与长安汽车签约,双方将共建新技术实验室,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电池等领域进行联合攻关。

  王家功认为,中新科技合作园区这一概念提出后,中新双方更方便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通过科技领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实现双赢。

  机遇还不止于科技创新领域。“重庆与东贸的经贸结构,是以贸易为主,投资类很少。”罗亚分析,这种贸易和投资结构的不平衡,也反映出双方在科技创新上的不足,互为需要的产业产品还没有充分开发。

  他举例说,东盟在基础设施方面需求很大,这也是重庆的强项。未来,重庆应该跳出基建产品的局限,着眼于充电桩、5G通讯网络等新基建。这些,既是重庆的强项,也是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未来需求的重点,双方合作大有可为。

  “新加坡是东盟对华投资的大头,这个园区既然要做标杆,那示范意义就很明显。”罗亚说,这对重庆加速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是明显的利好。

  重庆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王济光则认为,这也是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机遇。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提升新质生产力内在动能的前提和基础。”王济光说,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重庆应当树立协同观念,在深化改革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促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其中,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经开区等开放平台具有明显的创新资源优势,各地区可以依托这些平台,探索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国际合作综合创新体系,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主体动能的产业集群。中新科技合作园区,便与上述情况不谋而合。

  多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记者注意到,对于中新科技合作园区该如何打造,重庆各相关部门、机构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王家功表示,要建设好这个园区,重庆首先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然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提高园区的整体竞争力。重庆市政府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做好相关功能配套,为园区的企业和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

  “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将为渝新双方联合探索打造这个园区搭建一座桥梁。”王家功说,下一步,研究院将为渝新双方搭建更完善的沟通渠道,并深化现有合作,助力园区建设。

  目前,该研究院已经与七腾机器人、马上消费、埃克斯工业等9家重庆企业签署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深化重庆与新加坡之间的科技创新交流。未来,该研究院还将在智能制造、新能源、先进材料等领域加强与两江新区乃至全重庆的合作。

  “未来,我们可以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以中新科技合作园区为载体,搭建一个渝新交流平台。”罗亚说,届时,重庆人才与技术都可以走出去,去学习与交流,与世界接轨,推动重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两江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向悦文表示,目前,新加坡新钶电子中国西部总部及研发中心、万国数据重庆数据中心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已经落地两江新区,随着中新科技合作园区建设的推进,两江新区会引入更多值得学习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也会引入更多全球创新资源,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很有信心,中新科技合作园区会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园区。”王家功表示。

  (文/记者 杨骏)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欢乐冰雪季

  • 颐和园“金光穿洞”奇景引客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些可降解植入的‘骨头’,都是微细粉末颗粒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熊仕显介绍,该研究院拥有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以及帅词俊、赵宝军、陈斌等国家级人才。
2024-12-23 10:22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12月21日上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规定,“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
2024-12-23 10:22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黄万波日前介绍,经过1985年至2024年的五轮系统发掘,研究人员已从巫山龙骨坡遗址采集到11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超过2000件石制品。最近的古地磁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化石和石制品形成时间为距今200万至250万年,其中超过一半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属种。
2024-12-23 03:55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12-23 03:55
还没到腊月,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吴家店镇包畈村村民陈亚舫已开始忙着订年猪。
2024-12-23 03:55
生命起源及早期演化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大未解之谜。
2024-12-23 03:55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2024-12-20 09:51
当你看到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最重要的事就是确保自己要登上这趟列车。
2024-12-20 16:14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2024-12-20 15:00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2024-12-20 12:57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2024-12-20 09:11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2024-12-19 09:27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2024-12-19 09:27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2024-12-19 09:26
持续且旺盛的研发创新活动是国际科创中心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来源。
2024-12-19 09:26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2024-12-19 09:22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2024-12-18 09:41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2024-12-18 09:31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2024-12-18 09:2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2024-12-18 09: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