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高水平建设西部金融中心 重庆这样发力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要闻 > 正文

高水平建设西部金融中心 重庆这样发力

来源:重庆日报2024-01-11 10:18

  2023年下半年,公司销售收入比上半年增长20%;全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较上年又有增长——新年伊始,重庆渝口福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渝口福食品)负责人高胜全仔细算了“收入账”,让他欣喜不已。

  2023年下半年,这家小微企业销售收入大幅攀升,靠的是什么?

  高胜全给出的答案是:银行通过数字金融服务,主动上门送贷款,及时解决了公司发展所面临的资金紧缺问题。

  这是该公司成立3年多来,获得的第一笔贷款。

  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与重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这件大事息息相关。

  数字金融为金融供需双方架起“连心桥”

  高胜全是数字金融服务的受益者。

  2023年,为更加高效支持未获得过贷款的企业发展,农行重庆市分行通过设定专门算法模型,对近70万户企业开展大数据分析。

  渝口福食品入选。2023年6月上旬,高胜全收到一条短信:渝口福食品符合农行办贷条件,如有贷款需求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渠道申请贷款。

  当时,高胜全正为公司流动资金紧缺发愁,这条短信犹如雪中送炭。6月13日,渝口福食品以厂房作为抵押物,拿到了420万元贷款。

  值得一提的是,这笔贷款除了核实抵押物在线下进行外,其余所有流程均在线上完成。

  传统融资模式,无法缓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痛点”,尤其是小微市场主体面临的抵质押物不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融资“痛点”。

  为解决这一“痛点”,我市加快发展数字金融,创新普惠金融服务——

  在产业服务层面,“渝企金服”、“长江渝融通”普惠小微线上融资服务平台、“信易贷·渝惠融”等多个线上金融服务平台陆续推出,为金融供需双方架起“连心桥”。

  在金融机构层面,全市金融机构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搭建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开发线上金融产品,为小微市场主体和个人提供便捷融资渠道。据统计,截至2023年9月末,全市已有超过80%的银行机构在服务中应用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如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通过应用程序接口(API)技术自动对接政府部门可信政务数据源,依据小微企业信用报告、经营数据、资产负债、不动产、税务缴纳等相关信息,建立信贷模型,为小微企业提供智能化的授信融资服务。

  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大力发展数字金融。

  成立于2021年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通过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超大规模图计算等前沿科技,构建起精准的数据风控系统。据此,其实现了对人群进行动态、精准、全面的风险评价,走上了探索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新路。

  截至2023年末,蚂蚁消金通过花呗、借呗等产品,已累计服务超860万重庆用户;累计向重庆用户发放花呗免息信贷资金339亿元;累计促成超过1230万重庆商户通过花呗完成交易,带动重庆本地消费1670亿元。

  总部位于重庆的长安汽车金融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上线了长金轩辕反欺诈系统等30余个系统平台,在行业内首家开启全流程运营数字化管理,以科技助力金融风险防控、服务效率提升。以数字金融为支撑,长安汽车金融大力发展产业金融,支持重庆汽车产业发展。近年来,该公司累计投放信贷资金近5000亿元,促进汽车销售370万辆。仅2023年,就促进汽车销售超过60万辆、带动产值超800亿元。

  数字金融的推行,明显提升了重庆金融的数字化、智慧化运行水平,促进了金融供需双方互相了解、精准对接,打通了小微市场主体融资“最后一公里”。来自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获授信支持的小微市场主体达110万户,小微市场主体贷款户数达94万户。

  打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张“王牌”

  最近,位于荣昌高新区的重庆华兴玻璃有限公司在为春节全力备货,每天各条生产线都开足马力生产。

  自2021年落户荣昌区以来,得益于企业内外部多种有利因素推动,这家日用玻璃企业发展势头蒸蒸日上。绿色金融服务是其中一大助力。

  2021年5月,为支持重庆华兴玻璃建设年产60万吨绿色智能轻量化日用玻璃生产基地,工行重庆市分行率先为其发放绿色项目贷款3.8亿元,为基地成功投产提供了坚实保障。2023年,该行继续为基地二期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审批通过1.55亿元绿色项目贷款。

  类似的案例,在工行重庆市分行还有不少。

  “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国有大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排头兵’作用,积极谋划落地绿色金融‘1+N’发展战略,打出集融资服务、创新产品等于一体的综合金融‘组合拳’,为重庆绿色发展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赋能。”工行重庆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说,截至2023年12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超660亿元。

  长安汽车金融也以绿色金融支撑绿色发展。

  近年来,该公司围绕重庆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战略部署,在信贷政策和资源投入上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倾斜。同时,积极响应新能源汽车厂家需求,定制专属金融方案,面向消费者和经销商创新推出低利率、长期限、灵活尾款等多样化差异化新能源汽车金融产品,助推重庆新能源汽车销售上量。

  通过种种努力,2023年,长安汽车金融向汽车经销商和消费者投放贷款近4亿元,促进新能源汽车销售超过10万辆、带动产值超100亿元。

  绿色金融连通了环境保护和金融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径之一,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重庆来说,发展绿色金融,还是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重点任务之一。

  发展绿色金融,重庆也有自身优势——2022年8月,重庆获批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全域覆盖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如何打好试验区这张“牌”?

  一年多来,重庆以构建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等“五大支柱”为抓手,阔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全市有约70家金融机构推出了超330款绿色金融产品;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超6300亿元,同比增长超30%。金融支持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动力十足。

  地方金融组织发展水平领跑全国

  3年前,重庆某玻璃纤维制造企业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一度出现流动性风险,陷入发展困境。

  如今,该公司已成功投产第二条生产线,年产玻纤能力提升到20万吨,年产值超9亿元。该公司,还发展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庆市重点培育的A股拟上市企业,正全力冲刺上市。

  该公司实现这样的“蝶变”,华润渝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间回到2021年。当时,该玻纤企业面临被债权银行诉讼执行的困境,华润渝康及时帮助其纾困:运用“债权收购、债务重组、引入资源、输出财务及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通过市场化方式分步解决其债务危机。

  债务重组后,该企业顺利获得融资,第二条生产线得以顺利投产。由此,逐步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这仅是华润渝康的“杰作”之一。

  “作为重庆首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华润渝康自2016年7月成立至今,综合运用债务重组、资产重整和企业重构‘组合拳’方式,累计投资近500亿元、收购处置各类问题资产超1600亿元,在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国资国企改革过程中发挥了专业平台作用。”华润渝康董事长张正斌介绍。

  华润渝康的案例,只是重庆地方金融组织持续壮大的一个缩影。

  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主角,重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必然要发展壮大金融机构体系。而被称为金融体系“毛细血管”的地方金融组织,是重庆金融机构体系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近年来,重庆通过夯实监管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净化市场环境等举措,推动小贷公司、融资租赁机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8类地方金融组织积极作为、锐意创新。全市地方金融组织在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好的发展。

  “整体来看,近年来,重庆地方金融组织实现了行业规模、质量、效益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市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尤其是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商业保理机构户均实收资本及融资余额位居全国前列。

  2022年12月发布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报告(第十四期)认为,以小贷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为代表的重庆地方金融组织发展指数连续5年领跑全国,较同期其他区域金融中心服务能级突出。

  以小贷公司为例: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重庆小额贷款公司实收资本约为1071.67亿元、贷款余额为1131.12亿元,均居全国第一;全国注册资本超过50亿元的11家小贷公司中,有7家在重庆。重庆小贷公司的资本和业务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

  数读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截至2023年9月末

  ●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

  ●获授信支持的小微市场主体达110万户

  ●小微市场主体贷款户数达94万户

  ●全市有约70家金融机构推出了超330款绿色金融产品

  ●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超6300亿元,同比增长超30%

  截至2023年11月末

  全市共有

  ●“银证保”金融机构473家

  ●地方金融组织593家

  ●私募管理公司160家、管理基金657只

  ●实现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和消费金融等20余类金融机构牌照全覆盖

  重庆金融业创下多个“第一”

  以小贷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为代表的重庆地方金融组织发展指数连续5年领跑全国

  小贷公司实收资本、贷款余额全国第一

  拥有3家消费金融公司,整体业务规模全国第一

  拥有金融租赁企业4家,数量位居西部第一

  拥有外资银行分行16家,数量在中西部并列第一

  拥有全国最大的农商行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黄光红)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