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成绩单”来了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重庆> 要闻 > 正文

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成绩单”来了

来源:重庆日报2023-12-13 20:37

    12月9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论坛暨成果发布会在渝举行。会上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为113.2,较上年增长6.1个点;9个分指数中有8个实现正增长,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呈现很强的韧性与活力。报告预测,2023年全年一体化指数得分将突破120。

    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数保持平稳

    整体来看,双城经济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数稳步上升,2022年指数为105.2,较2021年上升1.8个点

    经济发展能级稳步提升 2019—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由6.3万亿元提高到7.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6.3%提升至6.4%;同期,人均GDP由6.6万元提高至7.9万元。2020—2022年川渝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0.3万元/人提升至12.2万元/人。

    要素集聚能力持续增强 2019—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常住人口由9600万人增加到9874.50万人;2022年,川渝两地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4.4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4.2%;2020—2022年,川渝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由12.02万亿元、10.28万亿元增至14.57万亿元、13.16万亿元,2022年川渝社会融资总量占全国比重达到7.2%。

    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频繁 2023年1—9月,川渝间人口流动达到2亿人次,超过2022年全年;2022年川渝互投资金总额达108.68亿元,较2020年增加18.09亿元;2022年川渝间国家铁路货运量达1706万吨,较2016年增长30%。

    2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指数稳中有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指数显著提高,2022年指数为118,较2021年上升3.5个点

    世界级机场群加快打造 2022年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16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2万吨,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8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实现1782万人、1327万人,分列全国第6位和第10位,货邮吞吐量实现53万吨、8.2万吨。

    轨道上的经济圈加速推进 截至2022年底,重庆、四川高铁通车里程分别为1023、1391公里,位居西部前列。成都、重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557.8、434.7公里,分别位居西部第一和第二。

    畅联公路体系持续完善 截至2022年底,重庆、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002、9179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分别为4.86公里/百平方公里、1.89公里/百平方公里,较2019年提高23.8%、22.0%。

    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提速建设。

    3 现代产业协同发展指数蹄疾步稳

    当前,川渝两地共抓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2022年双城经济圈现代产业协同发展指数为104.9,较2021年上升5.7个点

    优势产业集群联建加快推进 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首个入选的跨省域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2年规模达1.6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10.9%,成为中国大陆第三、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2022年川渝两地共生产汽车318万辆,同比增长17%。2022年川渝两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6500亿元,比2020年增长27.5%。

    协同培育优质企业成效明显 2022年,重庆和四川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新增139家、138家,总量占全国比重3.19%、3.17%。2022年,重庆、四川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分别达到7775家、16914家,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9%、4.2%。

    区域产业分工格局逐步优化 川渝产业结构更趋差异化发展,制造业区域分工更为精细化。

    4 科技创新共建共享指数增长强劲

    川渝两地围绕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共建共享指数由2021年的116.8上升至2022年的135.3,大幅提高18.5个点

    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 2022年,川渝两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量达1901.6亿元,同比增长4.6%,总量占全国的6.2%、西部的49.9%。2022年两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28个。

    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持续拓展 2022年,川渝两地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自动驾驶等领域,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29个,同比增长81.3%。

    川渝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两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12244家增长至2022年的24689家,增长101.6%,远高于全国48.2%的增长水平;科技论文联合发表由2020年的26703篇提升至2022年的54558篇,三年总量增长超过1倍。

    共促成果转移转化进展顺利 2020—2022年,川渝两地相互转移专利量分别为215件、433件和428件;2022年,两地技术市场交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

    5 改革开放协同推进指数保持上升

    通过共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共建统一大市场,2022年川渝改革开放协同推进指数达到109.2,较2021年上升6.2个点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 2016—2022年,川渝进出口总额由0.74万亿元增长至1.8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3.0%提高至4.3%。

    对外通道运力持续释放 西部陆海新通道已覆盖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2022年运输货物量22.1万标箱,比2020年增长93.6%,占全国的29.2%。中欧班列(成渝)已稳定运行线路50余条,2022年开行班列5298列,比2020年增长6%,占全国比重超 30%,开行班列数、货值均居全国第一。2020—2022年,川渝两地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由4207亿元增长至6002.72亿元,增长42.7%。

    统一大市场加快构建 “川渝合作‘职’等您来”求职招聘专区为两地1.4万家企业提供招聘岗位74.5万个;推进公路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集装箱货运班车开行,试点开行重庆中心城区至成都货运专线。

    6 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增长较快

    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成都西部片区改革牵引下,2022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指数达108.8,较2021年提高11.5个点

    城乡经济融合推动有力 截至2022年底,川渝两地累计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重庆建成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川创建15个国家级农业园区。

    城乡社会融合取得实效 2016—2022年,川渝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8748元、11278元提高至43957元、18807元;2020—2022年,川渝城镇就业人员数量由3589万人增加至3595万人。

    城乡空间融合持续优化 绵阳、自贡、南充、宜宾、万州等市区城区人口均超过百万;绵阳、宜宾GDP总量超3000亿元。2022年重庆中心城区、成都之外城市GDP达45414.02亿元,占双城经济圈的58.5%。

    7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指数持续向好

    川渝两地持续深化生态共保共建、污染协同防治,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指数由2021年的106.5上升至2022年的111.1

    生态共建共保成效突出 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机制,已扩大至川渝滇黔湘豫六省市;重庆、四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别由2016年的300天、287天上升至2022年的332天和326天,2022年优良天数比重达90.96%、89.3%;2022年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保持为优,水环境质量持续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污染协同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环境污染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深入实施,全面落实《深化川渝两地水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协议》,有效打击跨流域跨区域环境污染行为。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稳步提升。

    8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指数增长最快

    随着“川渝通办”政务服务等事项深入推进,2022年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指数达137.8,较2021年上升24.9个点

    便民共享机制不断推广 川渝联合推动实施两批次“便捷生活行动事项”,43项措施加快落实,联合发布3批311项“川渝通办”事项,2022年互办业务48万件,2022年川渝累计办理住房公积金川渝跨省异地转移接续1.55万人次、新增7735人次。

    资源服务共享不断扩大 公共交通“一卡通”发放数量由2020年的50.7万张上升到98.5万张,三年累计发放221万张。推进川渝29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12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累计跨省市用卡62万余次。

    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 2020—2022年群众满意度分别为91.24%、97.05%、98.76%,上升7.51个百分点。

    9 文化旅游融合联动指数有所回落

    受新冠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该指数2022年为88.5,较上年下降21.7个点

    川渝商贸文旅交流有所放慢 受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2022年川渝线下商圈消费热度、旅行社接待国内游客数量以及川渝商圈、景区之间游客互输互送都出现回落,但文旅市场仍有不少值得关注的亮点。

    国家消费中心城市步伐没有放缓 社会消费需求仍然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零总额达到34460.14亿元。2020—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社零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由7.5%增加到7.8%,区域消费市场依然活跃。

    共建巴蜀文旅走廊持续推进 川渝A级景区资源正加快整合利用,比如川渝两地重点打造魅力都市、巴蜀文明、石窟艺术、多彩民俗、生态康养五大品牌,2022年川渝两地A级景区达到1105家,比2020年增加127家。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冰雪运动成就新疆文旅新名片

  • 舞剧《朱鹮》走进日本新潟获观众点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当前意识研究主要聚焦于在大脑皮层中寻找意识体验的神经相关物,但对脑深部皮层下结构的研究较少(如丘脑)。
2025-04-08 10:01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规划遵循世界农业强国建设规律,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对农业农村发展谋篇布局。
2025-04-08 09:57
活动中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4.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5.6‰。
2025-04-08 09:54
在养老服务领域,智能机器人能帮助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目前,一些企业研发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帮助老人取快递,还能把老人抱到轮椅上、搀扶老人走路等等,可大大减轻照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2025-04-07 10:03
长江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孕育着超过4300种水生生物,形成了独特且复杂的生态系统。长江生态系统在国土空间生态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2025-04-07 09:56
伴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更加旺盛:算法架构师、硬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岗位细分,体现着行业对人才的多元期待。对用人企业来说,把竞得人才作为起点,将人才与研发生产流程精准匹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发展方能更上台阶。
2025-04-07 09:49
近年来,我国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持续涌现。从科研产出看,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前沿领域,近年来,我国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持续涌现。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建立期刊影响力和信誉,形成成熟的运行管理、传播的模式,这些都需要长期积累。
2025-04-07 09:46
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运用AI工作站和机器人工作站进行宫颈癌样本扫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张伟男看来,AI与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结合主要面临三重挑战。
2025-04-07 09:40
尽管AI能一键生成完整的运动方案,涵盖从热身到放松的全部阶段,但在细化到每个动作时,使用者很难完全按照标准执行。
2025-04-03 02:35
在数字经济浪潮推动下,职业教育正通过数字技术革新突破传统边界。
2025-04-03 02:35
国家数据局2日在京举行“数据价值化 我们在行动”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2025-04-03 02:25
在动物实验中,这种新型CDK2抑制剂使患病小鼠的脑部炎症消退,社交和记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2025-04-03 02:25
2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暨国家卓越工程师专场宣讲报告会走进燕山石化,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向晨作宣讲报告,并与科技工作者代表深度对话。
2025-04-03 02:25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