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蓝妈妈,五一节快乐!我在武汉向你问好。”“蓝妈妈,胃好点不哟,疫情期间不能过来看你,多保重哟。”……每逢节假日,重庆市教科院巴蜀实验学校的蓝春梅老师,总会收到全国各地的学生发来的问候短信。
“这是作为老师最为自豪、幸福的时刻。”蓝春梅老师说。从教20余年来,蓝老师无私奉献、爱生如子,收获了众多家长的赞许,学生的热爱。
在巴蜀实验学校,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在他们的用心培养下,巴蜀实验学校的学生人数从建校初的150余人增至2300余人,家长、社区居民满意率分别达到99.4%、98.7%。
“精致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是一种完美的追求,也是尊重差异、促进每个学生个体充分发展的教育。”重庆市教科院巴蜀实验学校校长戴向平介绍道,学校一直秉承“教至广大 育尽精微”的办学思想,立足育人精心、管理精细、服务精诚、环境精美,孕育出一批批个性飞扬、全面发展的少年。
学生叠被子比赛
精心育人 唤醒学生成长内驱力
“教至广大 育尽精微”寓意既要胸怀远大育人目标,统揽大局,又要从小处着手,踏实苦干,精益求精。
蓝春梅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带班当班主任,一直陪伴孩子们到初中毕业。九年的朝夕相处,蓝春梅把学生当自家孩子,谁衣服穿少了要添衣,谁感冒了要提醒吃药,谁想家要安抚情绪,都了如指掌。
抓学习时,她又是一位“严师”。为了督促孩子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蓝春梅坚持每天给孩子们打卡,检查作业,组织诗词背诵、英语晨读。在蓝春梅的精心呵护下,她所带的2017级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后劲足,绝大多数考上了重本。
一群优秀的孩子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团队。
巴蜀实验学校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从普通教职员工到校长,每人都要帮扶至少一名后进或困难学生。
“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惑、困难。”副校长刘春说,通过定期与学生谈心辅导,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导师成为学生“思想引导、行为训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的贴心人。
学生处主任代伟曾接手过一名成绩垫底的后进生,他首先与家长沟通制定孩子每周的“陪伴计划”,接着又发动班级同学为这名学生庆祝生日,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还动员所有学科的老师给予她鼓励、关怀。一年多后,这名学生从最初厌学、孤僻,变得开朗、阳光、自信,学业成绩大幅提升。
做好一个又一个细节,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好学生,近年来,巴蜀实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质量稳步提高,初中学业质量监测位居全区前列,体育中考也多次获南岸区第一,精心育人结出累累硕果。
代伟老师与学生谈心
“蓝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精细管理 让好老师“批量制造”
“天下之事必作于细”,狠抓育人细节,实施精细化管理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共识。
“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严格要求,精细化管理下逐步锻炼成长起来的。”副校长杜文峰认为。
在巴蜀实验学校,每个行政人员每学期必须蹲点一个教研组和一个年级组,定期深入课堂,加强常态课程的管理监控,了解教师的教案、教学情况、课后辅导、作业布置及批改等情况,每月月底量化考评结果。同时建立并落实课堂巡查制度,由教务处每天不定时巡查课堂常规,并每周通报。
学校制定了教学“六认真”,在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与批改、课后辅导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详尽指导和规范。以课堂教学为例,为了推广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学校将每堂课留给学生质疑讨论、动手练习的时间进行量化评估,对课堂教学有20多项观察评估指标;在作业批改方面,对作业的书写格式、批改方式、批改符号、布置方式都作了统一要求……大量具体细化的指标,让每个教师目标清晰、有章可循。
精细化管理还体现在年轻教师的成长上。学校实施多年的“青蓝工程”,要求导师和青年教师一对一进行精细化指导。曹江云老师刚到学校时担任班主任及数学教学,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入,他的导师陈道凡每周都要关注曹老师的数学教学,课前和他一起解读每个章节、每个单元的教材要求、教学目标,课后对课堂上师生的互动、甚至表情、语言、动作等各个细节,事无巨细地进行指导。
精彩课程 助力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
“叮铃铃……”下课铃声一响起,四年级(5)班的小朋友立刻奔向班级菜园,除草、浇水、松土,撸起袖子忙得不亦乐乎。除了田园耕种,这里的孩子们还要学习烹饪、内务整理等生活涵育特色课程,择葱、包抄手、钉纽扣、包汤圆、叠被子等基本生活技能,每个小朋友都要根据所在年级要求掌握。
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校的课程共分为基础课程、生活涵育课程、兴趣特长课程、活动拓展课程四类。基础课程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并进行校本化实施;兴趣特长课程涉及语言、思维、艺术、运动、科技五大类二十几项课程;活动拓展课程依托“五节两游”带动全年课程实施。
最具学校特色的是生活涵育课程,分为生活礼仪、生活习惯、生活技能、生活防护四大板块。学校重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编写了《小学生生活涵育课程指导纲要》,进行生活涵育课程体系构建。以生活涵育课程中的行为习惯培养为例,相关课程强调“喜爱阅读、善于合作、厉行节约、热爱劳动、真诚待人”等十大习惯的行为特征,构建完善评价体系和外化制度。
生活涵育课程之《手工课》
服务精诚 打造“家”一样的团队氛围
用“温暖如家,精细入微”这句话形容巴蜀实验学校的和谐团结的教风再贴切不过了。
这里有“家”一样的文化和氛围,“家和万事兴”是校长戴向平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每逢教职员工生日,校长都要亲自书写贺卡,遇上重大节日,管理团队还会慰问教职员工及家属。
在巴蜀实验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任何行政干部在公众场合不能与教职员工发生矛盾、冲突。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从日常言行上就注重以诚待人,平等待人。学校坚持民主集中制管理,建校以来所有的管理制度,都经过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讨论、修订,获得一致通过才予以执行。即使有分歧,也从不对立,而是大家一起找问题、想办法。
学校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精诚服务,解除教师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扑到学生身上。
有一次,某年轻教师家人在外地发生交通事故,学校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参与善后工作,安抚教师情绪,联系法务维护该教师及其家人的合法权益,管理团队还几次奔赴事发地协助解决,确保这位教师安心工作。
这两年,受学校民转公政策影响,一批优秀教师需要转岗、转编,学校也总是站在教师队伍稳定发展的角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灵活增加教师自由支配时间,多让老师们准备复习考试,为未来发展蓄力。
“一个和谐友爱的团队才会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校党总支副书记黄世亮介绍,由学校党总支、工会牵头组织的10多个教职工兴趣社团,帮助教职工融洽情感、放松心情、发展特长、增进健康。定期开展的教师读书会、教师趣味运动会、文艺节目汇演等活动为教师们营造轻松的、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方便教师们静心钻研教学,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在巴蜀实验学校这个大家庭,很温暖、很友爱,我们打算在这里干上一辈子。”一位老教师的话道出了老师们的心声。
(文:李达毅 图:由重庆市教科院巴蜀实验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