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官宣!去年马鞍山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8天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安徽> 要闻 > 正文

官宣!去年马鞍山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8天

来源:马鞍山日报2022-06-01 14:53

  6月1日上午,马鞍山市六五环境日新闻发布会在市会议中心举行,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伟应邀发布《2021年马鞍山市环境状况公报》,并回答记者提问。安徽日报、安徽电台、马鞍山日报等十余家省、市主流新闻媒体参加了发布会。

  “2021年11月8日,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对我市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典型经验通报表扬。”胡伟介绍,去年,我市奋勇争先、攻坚克难,加快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PM2.5年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今年以来,全市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取得了新突破。我市坚持以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为重点,持续实行市级领导包保制度,并开展常态化督查。紧盯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畅通信访渠道,重视舆情处置,扎实推进整改。全年共督查问题点位700余个。突出环境问题整改连续四年在全省考核中排名第一。

  在大气环境质量方面,2021年,我市空气质量指数(AQI)范围在23~173之间,空气质量状况为优的天数有83天,为良的天数有225天,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4.4%(按有效天数计算)。PM2.5年均浓度34.6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有监测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我市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10个,总体水质状况为良好。其中,优于Ⅲ类水质以上比例达100%。地表水水质实现“三个百分百”,即全市国控断面水质均值达标率、优良比例和3个县级及以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连续多年100%。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全年未发生一起突发环境事件。

  全面启动“智慧环保”系统建设

  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全面启动“智慧环保”系统建设,建成环境质量监测站点240余个,实现对水、气、声、辐射等环境要素实时监控。深化环保管家服务,在9个县区(园区)实现“环保管家”全覆盖,同步推进宝武马钢、入河排污口等专项环保管家。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度,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环境监督长,设置专职环境监督员,推行志愿环境监督员和第三方专业环境监督员,构建环境监督“四长三员”总体格局。

  高质量发展获得了新动能。在全省率先成立节能环保产业协会,主动对接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2021年,新引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16个,总投资额217亿元。

  提升审批效能,39项政务服务事项平均承诺办结时限为1.76天,平均申报材料数量为1.97个。借助国家首批EOD模式试点项目,助力实施向山地区综合整治“十大工程”44个项目。突出环保指标约束,倒逼低效企业转型退出,全年共整治“散乱污”企业28家。

  记者 任德玲 实习生 王子璇 通讯员 徐丹丹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

  • 京哈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盘锦段主线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从国铁集团获悉,近期,沪昆高铁杭州东至长沙南段(以下简称“沪昆高铁杭长段”)安全标准示范线建设拉通试验圆满成功,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最高试验时速达385公里,各项设备指标表现良好。
2025-06-24 05:00
构建新农科人才“四新”培育目标体系。
2025-06-24 03:45
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 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基因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改善近端肢体的血液流入,从而改善单个血管小体中的血液再分。
2025-06-24 09:31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