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马鞍山市雨山区:生态环境迎来崭新“图景”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安徽> 要闻 > 正文

马鞍山市雨山区:生态环境迎来崭新“图景”

来源:皖江在线2022-05-30 08:43

马鞍山市雨山区:生态环境迎来崭新“图景”

凹山湖。记者 胡乾亮 摄

马鞍山市雨山区:生态环境迎来崭新“图景”

  凹山地质文化公园示意图。

马鞍山市雨山区:生态环境迎来崭新“图景”

  向山地区西部入口处的景观。记者 胡乾亮 摄

马鞍山市雨山区:生态环境迎来崭新“图景”

  凹山湖景观平台旁诉说着凹山矿起源的“源”字石。 记者 张令琪摄

马鞍山市雨山区:生态环境迎来崭新“图景”

  已摊铺沥青的南山大道。记者 张令琪 摄

马鞍山市雨山区:生态环境迎来崭新“图景”

  凹山地质文化公园。记者 胡乾亮 摄

  一城山水半城绿 一泓碧波泽千秋

  ——向山地区生态环境迎来巨变

  曾经,这里是时代的“眼泪”,是城市的“伤疤”,是工业文明背后独特的历史印记;而今,“工业锈带”巧变“生活秀带”,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发展“唤醒”了向山地区的城市记忆,工业遗产焕发新生。

  一个个规划编制成型,一处处治理靶向出击。新时代“向山大会战”打响以来,荒山矿坑变身绿水青山,生态修复遵循EOD路径,以“生态修复+”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8家采矿企业和23家小选矿厂彻底关停,18家“散乱污”企业彻底拆除,8个尾矿库顺利闭库,12个历史采矿宕口全部复绿复垦;丁山矿等6个矿区生态修复通过省、市验收,凹山湖“三棵树”、南山大道、铁道文化游园等一系列地标性生态项目为人们所熟知,向山地区生态环境总体面貌正在迎来巨变。

  从“城市源”到“生态源”

  向山镇位于马鞍山中心城区的东南角,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是马钢的“粮仓”。马鞍山市因矿而生,因钢而立,向山地区是马鞍山城市的发源地,也可以说是马鞍山城市的风源、河源、城市源。

  向山地区百年矿山开采历史,为马钢和马鞍山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也留下了极为深重的环境欠账。这其中,尤其以未及时开展治理早期粗放开采矿山致使山体裸露、未完成尾矿库和排土场生态治理,以及矿区酸性废水对长江水生态安全造成威胁最为突出。小南山矿区就是很典型的案例。

  2021年10月,小南山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施工正式进场,酸水处理、排土场削坡、边坡绿化……七个月后,小南山矿区已然初现绿茵,石子步道搭建的观景平台为人们展现了“源头防控、末端治理”相结合整改修复的最新成果。

  从源头入手的不仅是小南山矿区,作为两河源头净流工程的洋河水系整治项目,从改善水质、岸线梳理调整、新建河道,到新建南家甸、高村湿地公园,整治工程正一一铺开。以洋河水系为代表的净流工程正以治水为中心,以水污染防治、改善水质为根本,通过清淤疏浚、水质提升、整治南家甸、高村湿地等综合整治措施,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曾经被臭水塘、垃圾堆占据的洋河上游,如今已渐成居民饭后散步的好去处;那些在岁月的洗礼下千疮百孔的矿坑,如今也逐渐“抚去伤疤”;原先坑洼不平、蝇虫乱飞的村口,如今变成了山青水绿的美丽乡村……

  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们走向未来的依托。

  “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

  西部入口是市区前往向山地区的主要通道,也承载着人们对向山的初印象,如何将人留住,如何通过生态修复让向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考验着治理者的决心和魄力。

  2021年,市委、市政府将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发展作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新发展定位、创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示范区的“一号工程”,打响新时代“向山大会战”。研究出台《关于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委托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规划》、《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研究》暨《向山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一屏、一带、一心、六廊”科学完备的规划体系。

  2021年4月,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被获批为生态环境部全国首批EOD试点,EOD理念下的“EPC+产业导入”治理模式逐步成型,向山地区拉开了“村庄集聚美丽、环境宜居宜业、矿区生态修复、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格局,以往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道路被一一升级改造,老旧厂房修葺一新,处处展示出生态蝶变的美好图景。

  如今,在市区通往向山镇的西部入口处,已很难再寻觅破败气息,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绿植、层次分明的花园式景观,向山镇逐渐与主城区连为一体。进入西部入口,沿着新修建的向阳路一路向南,进入南山大道,破碎颠簸的盘山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舒适的沥青马路,移步换景的蜿蜒山路为行程增添了野趣。

  “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发展统筹实施十大工程,总投资101.2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23个项目,预计今年年底44个项目将全面开工。”雨山区向山专班办公室主任张杨说,下一步,将加快项目的推进,加大融资的力度,推进打造向山地区“生态修复+”的项目理念,让废弃矿山治理修复工程变产品、变资源,实现生态反哺。

  一湖望见“两山”

  五月,顺山路而上,行至山腰,只见凹山湖绿水盈盈,四周花团锦簇,俨然一幅泼墨山水图景。

  攀至山顶,一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大松树映入眼帘,那里曾是当年凹山大会战的指挥部所在地。登高向远望去,绿水青山间,一排排元宝枫、杜仲和山桐子将原本荒芜的山体环绕,分阶分层设计,让这片极具经济价值的生态林拥有了美的视觉体验。这些附加值极高的特种经济林树种在为向山地区实质性解决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整治等问题的同时,也将带动后续产业发展。

  不远处的凹山地质文化公园里,矿车、电铲、牙轮钻等采掘运输设备错落有致,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完美结合;规划中的地质博物馆也已经选好了位置,就在山顶公园旁,未来将用以集中展示马鞍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成就和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光辉历程,一场有关工业与发展的集体记忆正在被悄悄唤醒。

  “目前,向山EOD生态价值转换核心项目——凹山湖生态绿心项目已完成地质勘探和安全论证。”张杨介绍,项目紧扣“玉环天镜”设计模式,结合安全和环保要求,在地质勘探的基础上对凹山湖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编制完成凹山湖项目招商手册,积极对接中铁文旅集团、中铁八局、保利集团等多家央企开展项目推介。

  随着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百年矿区的“涅槃”之路还将继续。未来,向山地区还将通过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转化,真正把向山地区打造成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早日把向山地区打造成为“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生命共同体。(张令琪 董健)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满满“科技范” 夏种生产跑出“加速度”

  •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完成黄河段掘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