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昔日臭水塘 今日后花园 马鞍山市博望区用“微实事”改善人居环境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安徽> 要闻 > 正文

昔日臭水塘 今日后花园 马鞍山市博望区用“微实事”改善人居环境

来源:皖江在线2022-05-27 15:34

  记者 王永霞 通讯员 朱一全 高雅

  居住环境好不好,百姓最有发言权。

  “臭水塘变成了美丽花园,我的一块心病也解决了。”博望区新市镇新禄村村民陶明芳如是说。

  “道路更平了,停车场不积水了,绿化带像个样子了。”新禄村村民车家花这样说。

  居住环境的改善,源于博望区常态化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近年来,博望区从细微处着眼、点滴处入手,用“微实事”改善人居环境,用“绣花”功夫不断为村庄提“气质”、升“颜值”,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臭水塘走了,后花园来了

  绿草茵茵,草坪上新栽种的栾树、香樟、红梅、垂丝海棠生机勃勃。一到放学时间,孩子们便一阵风似地冲了过来,在树丛间追逐嬉闹。

  走进博望区新市镇新禄村停车场旁的生态小公园,眼前绿意盎然的景象,让人很难把它与“臭水塘”三个字联系在一起。但其实不久前,这块区域就是一个臭水塘。

  “在这住了二十多年,闻了二十多年的臭味。”5月23日上午,住在生态小公园边上的陶明芳打开自家后门给房子通通风,说起原先的居住环境,她的话匣子就打开了。陶明芳说,小公园以前是个水塘,占地约3000平方米。由于地势低,镇上的生活污水、雨水汇集于此,周边居民也经常往塘里倒垃圾。久而久之,塘水污染严重,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蚊虫肆虐。她家房子虽然有一面窗户对着池塘,但常年不敢打开,“太臭了,蚊虫尽往家里飞。”

  垃圾暴露、臭味扰民……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环境,更拉低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以群众的呼声为哨声,新市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理臭水沟的污泥垃圾,实施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工程,污水管网“另辟蹊径”汇入集镇统一污水处理站,雨水管道重新铺设深埋底层使雨水能顺畅流入旁边河塘,上面整平覆土建设小公园,铺设草坪,栽种栾树、香樟、红梅、垂丝海棠等绿植,这样既不影响泄洪排水管网畅通运行,又能净化美化绿化环境。

  “臭水塘不见了,推门就是公园。”村民陶月红也住在水塘边,她指着自家新修的铝合金后门笑着说,自从公园建好后,村里人又多了一个好去处,每天晚饭过后,公园里特别热闹,都是散步的居民。

  小区新了,居民乐了

  庭院花开,粉墙黛瓦,走进新市镇庄园小区,就像走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庄园小区位于新市镇中心区域,说是小区,却和普通小区不一样,完全开放式,没有大门,一条笔直的马路通到底,路两边都是门面房,也是小区的住户。

  新市镇规划建设办工作人员夏玲说,庄园小区建于20多年前,目前住了128户,382人。20多年来,小区没有经历大规模整修改造,基础设施陈旧,墙面脱落严重,下雨积水很深,老百姓常有抱怨。

  百姓出题,政府答题。为提升居民居住的舒适度,2021年,博望区将庄园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对小区进行大刀阔斧改造。破损的墙体全部翻新,高高的马头墙变得更加醒目;一到下雨就能“看海”的停车场,和小区一起整体实行雨污分流,困扰百姓的积水不见了;松动、破损的红砖路,铺上了沥青,路面变得更加宽阔整洁;杂乱无章的绿化带清除了杂草,栽上了绿植、灌木,成了小区一道靓丽的风景……

  “环境好了,住着也舒心。”庄园小区居民车家花平时就喜欢侍弄花草,门口种着一盆盆金钱草、绣球、长寿花……以前她总觉得自己的花草和旁边的环境格格不入。“路上坑坑洼洼,路边杂草丛生。”回想起过去的小区环境,车家花一肚子怨言,“现在环境好了,我的小花圃和小区绿化完美融合。”

  “这是我们镇改造的第一个小区,后面还将对其他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夏玲说,目前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还在进行中,他们将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提高老旧小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绿!绿!绿!在武夷山邂逅碧水丹山

  • 谷雨“三绝”都有啥?牡丹、仓颉和春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深化测绘地理信息应用上,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的通知,强化成果共享。
2025-04-21 09:27
在不少科研人员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撬动科学问题、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引擎。
2025-04-21 09:21
只有加大惩处力度、让造假成本远高于造假“收益”,才能有效祛除学术造假这一顽疾
2025-04-21 09:19
不仅是花粉,杨柳树的种子、悬铃木的果毛等形成的飞絮,可能携带过敏原,也给人们带来困扰。
2025-04-21 09:18
标志着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通过了严格测试和验证,研制取得圆满成功,获得市场“准入证”。
2025-04-21 09:16
不久前,北京成立了总规模1000亿元、存续期15年的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机器人和信息产业领域,给“硬科技”企业送去“及时雨”。
2025-04-21 09:14
值得一提的是,“破晓”存储器件的稳定性高度依赖工艺流程的一致性,通过AI算法对工艺测试条件进行科学优化,能够推动技术创新与落地。
2025-04-18 10:03
向高处攀,能攻克“卡脖子”技术;往深里钻,能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坚持面向应用,面向生产一线,注重产学研结合,培育兼具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工科人才——这是教育的有力支撑。
2025-04-18 09:36
春耕正忙,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高标准农田,连片油菜花正被翻耕回田,为稻田积蓄肥力。
2025-04-18 09:29
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始终是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类多元化需求。
2025-04-18 09:27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德仁来到禄劝县第一中学,为现场600名初中学生作当日首场讲座。
2025-04-18 09:23
全球首台“玲龙一号”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主泵成功吊装就位,这标志着“玲龙一号”进入系统安装关键期,为后续机组调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5-04-18 09:22
瞪羚企业在中国的实践始于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推出的“瞪羚计划”,旨在通过金融支持帮助高成长企业跨越初创期困境。
2025-04-18 09:21
文化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也必须紧扣文化的特殊属性,把握好正确的方法原则。
2025-04-18 09:20
儿童是嗓音障碍的高发群体,更应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
2025-04-17 10:36
大数据若停留在实验室,便失去了意义。我们的目标是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再升级为决策支持。
2025-04-17 10:30
面对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我们亟须构建完备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体系。
2025-04-17 09:30
立足经验,破解问题,继续纵深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以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2025-04-17 09:27
地月空间是指从地球低轨延伸至月球(约38万公里)以及远至200万公里的空间。
2025-04-17 09:27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鹊系列发动机在其浙江湖州动力制造基地完成第100台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实现从单台研制到批量制造的跨越,迈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2025-04-16 10: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