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马鞍山市博望区:跨界携起手 共画同心圆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安徽> 要闻 > 正文

马鞍山市博望区:跨界携起手 共画同心圆

来源:马鞍山日报2022-04-26 08:41

加快对接融入长三角,奋力打造活力足的“白菜心”

  一个个项目顺利签约,一座座厂房破土而出,一个个交通壁垒被清除,一条条民生线路被串联……

  不负春光,马鞍山市博望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捷报频传。

  在宁马新型功能区,“主战场”润州路两旁项目建设热浪滚滚,标准化厂房、5G产业园、科技孵化园等园区正在拔节;在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8个项目施工正酣,教育、交通全面对接,“伙伴园区”的“伙伴效应”正加速释放

马鞍山市博望区:跨界携起手 共画同心圆

  跨界携手,共画产业一体、民生共享同心圆。图为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一隅

  产业一体 携手共进

  挖掘机挥舞着铁铲,运输车进进出出,工人们跟着扫平机,抹平施工道路上刚浇筑的混凝土……4月23日,宁马新型功能区腾亚环境控制智能装备制造及产业链配套项目工地施工正酣。“这个项目一完工,我们整个产业链就全部搬来了。”看着眼前的场景,项目负责人易新玉充满期待。

  腾亚环境控制智能装备制造及产业链配套项目由南京腾亚实业集团投资建设,该项目也是腾亚实业在新型功能区落下的第二子。该项目工地不远处,是腾亚一期精密工具研发与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6亿元,占地102亩,建设国家级燃气工具行业检测、测试、验证中心和机械精密加工机器人产品技术中心。

  “一期目前施工已完成大半,预计今年8月建成投产,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税收6000万元。二期预计年底建成投产,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税收1亿元,并且招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形成环境设备全产业配套。”易新玉介绍。

  沿着新型功能区的润州路往北走,一路上不是绿网围起来的施工项目、就是机械来回穿梭的开工现场。“这是我们新型功能区的‘主战场’,这一路基本都是新落户的项目。”宁马新型功能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李明介绍,目前在建招商引资项目8个,总投资39亿元。

  放眼宁马新型功能区,毗邻合作热潮涌动,省际并肩步伐坚定,一处处硕果摇枝的“试验田”串珠成链,成为长三角最靓“区域合作带”。

  项目落下来,还得发展好。这一点,宁马新型功能区富时科创产业园项目负责人最有发言权。

  该项目是南京江宁区与博望区首个联合招引的项目,主要生产真空等离子镀膜装备,其产品替代了国外进口,价格仅国外一半。“订单很多,全年都排满了。”项目经理戴亚峰说。

  民生共享 加速同城

  4月,宁马新型功能区丹马路南延工程正紧锣密鼓施工。重力式挡墙和锚杆式竖了起来,预计5月份就能完工。

  丹马路是江宁博望一体化发展的门户道路,承担着规划区域内南北向主要交通流量。丹马路南延至S442,实现了与马鞍山市区的互联互通。

  跨界合作,交通先行。

  在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一场串联“大动脉”、打通“毛细血管”的交通大作战正热烈上演。

  G4421沪武高速互通立交项目立项已获省发改委审批,正在对接市交运局开展初步设计评审;S446至江宁区界苏S126全长8.82公里道路建设,已完成项目立项、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初稿已编制完成。

  让江宁、博望两地百姓津津乐道的,还有百仙路、金家路等3条断头路已全部打通;江宁区和博望区交界处,5处存在了20多年的“限宽限高门”被拆除;江宁861公交延伸到博望区丹阳镇和江宁东山主城区,马鞍山和南京的空间距离进一步拉近。

  交通堵点打通,教育、医疗合作也多点开花。

  宁马两地签订《马鞍山市丹阳中心学校与南京市百家湖小学合作办学协议》,挂牌合作共建南京市百家湖小学博望分校,教育一体化初步形成;南京市中医院、南京第一医院成立跨界医联体,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博望区7家医院已纳入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范围,实现了两地参保群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百川东到海,以邻为友、跨界携手,博望区正加速“融长”!

  (王永霞、朱一全)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银龄”学员迎来毕业季

  • 贵州榕江县防汛应急响应再次提升至Ⅰ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6月24日,“应急使命·2025”极端灾害事故场景新质救援能力检验性演习在黑龙江省东宁市、河南省濮阳市等地举行。“源网荷储”应急供电中,国家电网运用新技术、设备,实现小型水电站“黑启动”“光伏+储能”协同供电,保障重点区域电力供应。
2025-06-25 09:24
研究团队通过发育表达分析、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在甜菜孢囊线虫早期寄生阶段鉴定出两个关键分泌效应蛋白——Hs28B03和Hs8H07。该研究首次发现,植物寄生线虫会“劫持”植物细胞的“垃圾处理系统”——泛素化系统来摧毁免疫。
2025-06-25 09:23
2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杨作仁研究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柳小庆研究员,合作创制了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
2025-06-25 09:22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