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安徽和县:夫妻俩的“百年”心愿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安徽> 要闻 > 正文

安徽和县:夫妻俩的“百年”心愿

来源:皖江在线2022-03-15 14: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早春二月,田野上金黄的油菜花竞相绽放,陈贵仙的心情如眼前的油菜花般美丽,3月9日下午,她在老伴李朋本的陪同下,来到和县红十字会,完成一个与四年前老伴一样的“百年”心愿——签下遗体捐赠书。

  陈贵仙夫妻俩住在和县白桥粮站宿舍,不大的两间半房屋,收拾得简洁齐整。67岁的陈贵仙与长她一岁的老伴李朋本正忙着家务,从两人的言行举止可看出这对夫妻性格互补。问起遗体捐献一事,陈贵仙摇起手,示意说话声音小些,免得让街坊邻居知道这事,而一旁的李朋本快人快语,一句“我来说”打开了话匣子,并将人带入60多年前,在上海的短暂岁月。

  李朋本出生在上海,童年时没见过亲生父亲,母亲不久去世,用他的话说“自己成了孤儿”,很快他作为孤儿被送进中国福利会上海孤儿院,在那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在那幸福的岁月中,他衣食无忧,吃的是鸡烧花菜,穿的是干净的护衣。

  九岁时他被送回他的祖籍地和县,1969年3月8日这天,15岁的他被下放到善厚镇;199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回首走过的路,他当过知青,下过厂矿,对那段演员岁月至今特别难忘。上世纪七十年代,他进入和县庐剧团,半个月的学习培训,让他有机会演样板戏《沙家浜》折子戏《斥敌》。

  后来因种种原因他来到粮站工作至今。闲暇没事时,他也读一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书读多了,他有自己的想法,人生在世,活着要有意思,不能碌碌无为。

  “触动我,对我影响较大的,是一次看电视,见昆明医科大学的一名老教授和他老伴双双捐赠遗体,后来还做了教学骨架。受他们感染,我就有了这个(遗体捐赠)念头。”李朋本话里满是激动,当他将想法和老伴说时,她很支持他。

  李朋本与妻子一道去成都,将这个念头与儿子说时,儿子一时难以接受,可李朋本一旦做出决定,很难能够改变,他老伴说他那犟脾气,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李朋本对儿子扬言“你要不支持这个决定,我会以其他的方式老去,并且让你永远见不到我最后一面”。

  儿子的心结得由老伴去解去,知子莫如母,陈贵仙待儿子晚上下班回来,做他思想工作,她认为儿子常年在外,对农村风俗知之甚少,对以后可能出现的家庭变故根本应付不了,这也是为他着想,减轻他的担子。她遇事冷静,慢条斯理的话语让儿子心结渐开,最终儿子在遗体捐赠书上签下他的名字。她对儿子说,“你同意就是孝”。

  一动一静,张弛有度,这样的家庭充满温馨和谐。李朋本与老伴陈贵仙性格迥然,他风风火火,她温柔似水,火与水,动与静,在这个家庭里和谐共生相融以沫。“他遇事急躁,等他脾气下来后我再劝他。”陈贵仙与生活多年的老伴相知相爱,她最了解他的性格。

  提起丈夫签下遗体捐献书时,陈贵仙嗔怪他只顾自己办了,为何不帮她也一起办(遗体捐献)呢?“你要想办,我陪你去。”李朋本对妻子说。

  童年的遭遇让李朋本养成生活简朴的良好习惯。儿子洗电饭锅时,锅底的饭盛不干净,李朋本就兑点开水,铲铲盛碗吃。他不光不浪费粮食,对水也很节约。他和妻子淘米洗菜的水从不随便倒掉,而是用来冲洗马桶。

  “我很怕失去她。”说这话的时候,李朋本这个硬汉子突然眼圈红了。三年前,他带着妻子出去帮人家干活,妻子突然犯晕病,感觉天旋地转,他马上带她去医院看病。在成都,当李朋本有事提前赶回和县时,陈贵仙若有所失,心神不宁,端碗吃饭时,泪水涟涟。知母莫如子,儿子见状就说,“妈,你是不是想我爸了吧。”儿子的话说出陈贵仙此时的心情,夫妻俩心有灵犀,回家的李朋本离开了妻子,一种孤独感袭来,他说,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空虚占据了内心,没有人说话,他躺在床上,泪水夺眶而出。

  “我俩平时形影不离,”海南、北京、广西、重庆等地都留下他俩的踪影,李朋本说他俩几乎每天傍晚都出去散步一小时,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一直坚持着。

  “这次来和县红十字会,是受老伴的影响做出的决定。”陈贵仙说,他俩原先选好3月8日这天去和县办这事的,是为了纪念53年前丈夫作为知青下放那个日子,可由于身体原因次日来了,当把捐赠事情和儿子说时,这次儿子二话没说就同意了。”陈贵仙望着老伴,舒心地笑道。

  对于夫妻俩的“百年”心愿,李朋本认为,童年的遭遇对他成长影响很大,他是一名党员,受党恩较深,没有什么报答党恩,唯以这种朴素的方式感恩。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满满“科技范” 夏种生产跑出“加速度”

  •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完成黄河段掘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