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传家宝。当前,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基层情况复杂多变,党员干部“要带头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沉身、沉心、沉力中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金钥匙”。
沉身入境,在躬身践行中触摸基层脉搏。调查研究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若脱离实际、远离群众,再精妙的分析也会沦为“空中楼阁”。部分调研者习惯于“坐办公室听汇报、对着材料想对策”,或是“走预设路线、看盆景典型”,看似行程满满,实则与真实基层隔了一层“玻璃门”。这种“走秀式”调研,不仅摸不清实情,更会凉了群众的心。沉身,就是要主动走出“舒适区”,褪去“机关味”,以“小学生”的姿态深入一线。既要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楼院,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听他们讲“掏心窝子”的话;也要走进矛盾集中、情况复杂的“背阴处”,不回避问题、不绕开难点,看“素颜”的基层、听“原声”的民意。唯有真正沉下身子、迈开步子,才能打破“信息壁垒”,掌握最鲜活、最真实的一手资料,让调研的根基扎在坚实的泥土里。
沉心析理,在抽丝剥茧中探寻问题本质。调查研究不仅要“看得到”,更要“看得透”。收集到的情况往往是零散的、表象的,若满足于“材料堆里找亮点、数据表里摘数字”,缺乏深度思考和系统分析,就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沉心,就是要拿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对收集的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跳出惯性思维的束缚,不被既有经验和固有认知框定,既分析“是什么”,更追问“为什么”;既梳理“表现形式”,更探究“深层根源”。要学会“解剖麻雀”,从一个个具体案例中挖掘共性问题,从一次次群众诉求中把握发展规律,将零散的“点状信息”串联成系统的“逻辑链条”,让模糊的问题清晰化、复杂的矛盾条理化,真正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为后续决策提供精准的“问题靶心”。
沉力求效,在知行合一中破解发展难题。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若只“调”不“研”、只“研”不“用”,调研成果就会变成“一纸空文”。部分调研存在重过程轻结果的倾向,报告写得洋洋洒洒,对策建议却“大而化之”,既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跟踪落实,导致“调研一阵风、过后一场空”。沉力,就是要把调研的落脚点放在“解难题、促发展”上,形成“调研—分析—决策—落实—反馈”的闭环。要立足调研发现的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可行的对策,既要有“当下改”的举措,也要有“长久立”的机制;既要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小事”,也要助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大事”。更要建立调研成果转化清单,明确责任、跟踪问效,定期“回头看”,确保调研提出的每条建议都有人抓、每项措施都能落地,让调查研究的“智力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践成效”。(周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