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血压越低越好吗 关于低血压需警惕这些
首页> 地方频道> 卫生 > 正文

血压越低越好吗 关于低血压需警惕这些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10-11 09:36

  如果整日感到昏昏沉沉、头晕乏力、精力不足,坐久了突然站起来,眼前一阵发黑,这可能是低血压的信号。10月8日,是第28个全国高血压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刘靖提醒,相较于备受关注的高血压,低血压长期被大众忽视,看似无害的低血压,却可能暗藏潜在疾病风险,尤其老年人、孕妇等人群,甚至可能引发跌倒、脏器损伤等严重后果。

  血压多少算低?两类低血压要分清

  在医学上,低血压的判断有明确数值标准,即收缩压(高压)低于9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压)低于60毫米汞柱,即可称为低血压。不过,刘靖表示,人体血压是动态变化的生理参数,会受活动、心理变化、环境温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健康个体一天中血压也可能出现明显波动,当波动超出一定范围时,就可能处于低血压区间。

  “低血压的危害不仅看数值,更要看是否伴随症状、影响生活。”刘靖强调。从健康影响来看,低血压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二者风险差异显著。

  刘靖介绍,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年轻女性、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体型较瘦小者或减重者。这类人群通常身体健康,无其他系统疾病,即使血压处于低血压界限之下,也多无特殊症状,一般不会对机体造成太大损害。在刘靖的患者中,有年轻女性常年血压偏低,因为工作压力大、饮食偏咸导致血压上升至正常血压范围,反而会出现类似高血压的不适症状。

  此外,低血压确实会导致人的精力不足,“人的精神状态较差在很大程度上与脑供血不足有关”,刘靖解释,因此低血压人群可能会表现为“低精力”。

  病理性低血压多由基础疾病或特殊疾病状态引发。刘靖举例,比如冠心病患者突发心梗,心肌大面积坏死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可能导致血压骤降,带来心血管风险。此外,过度节食减重导致血浆容量不足、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血容量丢失、糖尿病患者因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引发的直立性低血压等,也属于病理性低血压范畴,需及时干预。

  刘靖提醒有几类低血压高发人群需重点关注风险。一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减弱,且多患有糖尿病、帕金森病等基础疾病,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不少老人起身时突然头晕、眼前发黑,若不慎跌倒,可能导致骨折、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二是孕妇在妊娠中晚期,血液会更多地流向子宫和腹部,孕妇从卧位或坐位站起时,脑部供血易不足,进而出现头晕、心慌等低血压症状,尤其在空腹、劳累时更明显。

  此外,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肾病等的患者,可能因疾病本身或治疗药物(如降压药、利尿剂)影响,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

  直立性低血压通常在从坐位或者卧位转化为立位时,3分钟内血压快速下降。例如收缩压降低达到或者超过20毫米汞柱,这时个体可能会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的症状。

  生活调整+针对性治疗应对低血压

  对于生理性低血压,刘靖建议患者通过适当运动,增强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回流。其次,与高血压患者“限盐”相反,低血压人群(尤其是饮食清淡者)可适当增加盐的摄入,同时保证充足饮水。同时需避免过度节食,保持营养均衡。

  此外,从卧位、坐位转换为立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起身造成直立性低血压风险。老年人尤其需要防范:卧位起床后,先坐半分钟;坐起后,双脚垂在床边半分钟;双脚落地后,再站立半分钟,确认无头晕再行走。

  “多数低血压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改善,病理性低血压则需要先治基础病。”刘靖表示,若低血压由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引发,需优先治疗原发病。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时需避免血压降得过快、过低,避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因供血不足受损。

  关于血压的认知误区

  血压越低越好吗?刘靖回应,一般来说血压需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血压越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更低;但血压过低、低于正常范围,会导致脏器的血液灌注不足,比如肾脏长期供血不足可能引发肾功能损害,老年人血压过低会增加跌倒风险,因此并非数值越低越健康。

  低血压人群比高血压人群长寿吗?刘靖表示,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临床上,血压过低会导致中老年后随着动脉粥样硬化,血液供应相对不足,加速心肌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寿命。而部分年轻时血压偏低的个体,到了某个年龄段后,动脉硬化明显加速,有可能会发展为正常血压,甚至发展为高血压。

  高血压科只接诊高血压患者吗?刘靖解释:“我们科室称为高血压科,是从便于大众理解的角度。从广泛意义上讲,我们从事的专业是血管医学,无论是高血压还是低血压都属于血管医学范畴。我们既可以治疗高血压病,也接诊血压过低的患者,患者可以通过专科咨询和就诊血压及血管问题。”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戴纳 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乌鲁木齐:老巷道提升改造成打卡新地标

  • 山东青岛:盘活闲置土地 助力乡村振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