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日报记者 高平 王潇
在祖国北疆内蒙古长达4200公里的边境线上,农牧民依托特色产业走上了富裕路,边民富、边关美、边陲睦、边防固、边境安的新图景正在绘就。
近日,记者来到二连浩特市格日勒敖都苏木,走进额尔登高毕嘎查的直播基地,摄影棚中灯光、话筒、背景幕布一应俱全,嘎查党支部书记乌日娜正带领牧民们“试水”电商销售。“才试播一个多月,国内国外都能卖。”乌日娜介绍,“我们还面向蒙古国,带货网围栏。虽然刚起步,但订单已有不少。”
额尔登高毕嘎查的“重点产业”是网围栏生产。走进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身着工装、手握机柄的产业工人正在组装围栏。自今年三月份投产以来,营业收入已达340万元,盈利50万元,为8位牧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发放工资24万元。除此之外,集体还有牛产业、草场出租、风光一体化等项目助力增收。
“2024年,额尔登高毕嘎查集体经营性收入156万元,加上相关补贴合计约330万元。牧民人均收入从几年前的1万多元涨到3.6万元。”乌日娜说。
额尔登高毕嘎查是全区抵边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内蒙古把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作为发展边境地区经济、维护边疆安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143个抵边嘎查村实施中央、自治区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全覆盖,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超10万元,建立合作社419家、家庭农牧场2049个,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3万余名。
9月12日傍晚,在331国道旁的“司机之家”,钢宝力达突然听到低沉虚弱的求助声,一个颤巍巍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原来,是过路的货车司机。“我心脏非常难受,开不了车了……”司机求助。钢宝力达赶紧联系司机家人并报警求助,同时发动汽车,把司机送到了二连浩特市人民医院,货车司机得到了及时救治。钢宝力达家住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江岸苏木卫境嘎查,距离边境线仅几公里,牧民修车不便,过路车辆需要救援的情况时常发生。从2001年起,钢宝力达就主动为牧民和过路司机提供帮助。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2023年6月,川井边境派出所成立了“马背护边队”。“机动车辆进不去的地方,我们骑马能到。”“马背护边队”队长佟建忠说。去年发生山洪时,一家企业的皮卡车被困山沟,车辆被淹,人员站在车顶等待救援。在大家的帮助下,“马背护边队”救出了被困人员。这支由嘎查书记、党员、退役军人和牧民组成的17人队伍,成立以来已累计巡逻2000多公里,报送情况300余条。“马背护边队”还联合当地农牧局、科协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牧民解决牛羊养殖问题;代购代送生产生活物资,累计服务1000多次。
“内蒙古建立健全地方党委主导、驻地军警民积极参与的共驻共建机制,在旗市、苏木乡镇建立38个党政军警民企联合党组织,推行军管‘线’、警管‘面’、护边员管‘点’的三级联防模式,持续构筑人人是哨兵、家家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的防治体系,形成‘组织联建、信息联通、治安联防’边境管控工作格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贾利霞说。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0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