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群众新闻记者 苏欣雨
9月17日至19日,“人大代表走进神东——看生态文明建设”视察活动在榆林举行。全国、省级人大代表及主流媒体记者等30余人深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东煤炭集团”),实地考察巨型能源企业的绿色转型之路。
视察团成员先后走进神东煤炭集团的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神东基地、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大柳塔煤矿等地,全方位了解神东煤炭集团在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智慧矿山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
神东煤炭集团是国家能源集团的骨干煤炭生产企业,也是国内首个2亿吨煤炭生产基地,地处陕蒙晋三省区能源富集区。
“在我国,每产20吨煤就有1吨来自神东煤炭集团。”神东煤炭集团党委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高会武介绍,神东煤炭集团所属13个矿井井田面积1027平方公里,保有资源量116亿吨,剩余可采储量72亿吨。神东煤炭集团每1分钟的产煤量,就能装满一节80吨的车厢,截至目前,累计生产煤炭超40亿吨,为全国18个省区、4个直辖市提供了优质煤炭。
在地理位置上,神东矿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原生环境十分脆弱,这里干旱少雨,地下水资源缺乏,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治理区。为减少大规模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神东煤炭集团始终坚持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建设了以“生态矿区、绿色矿井、清洁煤炭”为特征的新型煤炭生产基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能源领域开发具有典型性。
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挑战,神东煤炭集团创新提出了“三期三圈”“五采五治”等先进生态防治理念,将生态治理深度融入煤炭开采全生命周期。
“40年来,我们累计治理面积达552平方公里;植物群落从以油蒿为主的草本群落演替为以沙棘为主的灌草群落;植被覆盖率从开发初期的3%-11%大幅提升至64%;每年减少入河泥沙15.6万吨,逆转了原有脆弱生态环境退化方向,形成了良性、正向的生态演替。”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生态环境中心主任王义说。
神东煤炭集团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资源开发全过程。通过采空区过滤净化、井下煤矸置换、煤炭采装运全环节封闭措施,从生产环节解决矿井水、矸石、煤尘三大主要环境问题。创新研发的“煤矿地下水库关键技术”,能满足矿区95%以上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用水需求,实现了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绿色开采。
“从耳听,到目睹,我看到了神东煤炭集团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在修复生态方面,让人大开眼界,希望神东煤炭集团能继续扩大环保修复生态的能量,让后人能感觉到山青水绿天蓝。”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
神东煤炭集团积极探索煤炭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建成4万亩沙棘、3万亩沙柳、1万亩牧草等,同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预期产业产值及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效益可达5亿元。
此外,神东煤炭集团认真贯彻落实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部署要求,攻克“3类智能采煤、3类智能掘进、5类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构建形成了“设备——工作面——矿井——矿井群”的“点、线、面、体”智能矿山体系,全面推进2亿吨智能化矿井群建设。
“神东煤炭集团凭借一代又一代煤炭人的拼搏精神,真抓实干,在我国能源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此次调研,我欣喜地看到神东煤炭集团在矿山生态修复、实现‘双碳’目标、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朱晓丽说。
神东煤炭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存飞表示,神东煤炭集团将坚定走“安全、高效、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之路,积极发挥“煤炭看神东”示范引领作用,以安全发展为基础,高效发展为动力,绿色发展为底色,智能发展为支撑,在安全管理、质量效益、生态环保、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等方面争创一流,为国家能源高质量发展贡献“神东力量”。(群众新闻记者 苏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