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农民丰收节 | 用手机种地?黑龙江农户靠数据种出高产稻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中国农民丰收节 | 用手机种地?黑龙江农户靠数据种出高产稻

来源:新华网2025-09-23 14:36

  新华网哈尔滨9月23日电(李硕)眼下,广袤的三江平原上,大地披金,稻穗绕田,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我爷爷种地靠人拉肩扛,我父亲开拖拉机,现在我用上了无人机,远程操控就行。”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农机副主任陆向导说。

  在七星农场,荷载65公斤的秧苗转运专用无人机仅需2分钟,即可将秧苗投送至200米以外的指定点位。据北大荒集团建三江七星农场农业生产部主管薄自伟介绍,随着低空飞行器的技术普及,播种、巡田、植保、运输等农业场景适用低空经济领域,前景广阔。无人机吊运秧苗,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推动了农业向“空—天—地”一体化服务体系升级。

  除了科技赋能,近年来七星农场也探索出了一条“五良融合、机制赋能、科技支撑”的单产提升之路,为粮食主产区的稳产增产提供了可复制的“七星样本”。

  种稻从“看天吃饭”到“按标准吃饭”

  2025年是七星农场“大面积单产提升推广年”的关键节点年,从顶层设计出发,提出“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的总体目标,整合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新模式等核心要素,打造“技术突破—示范推广—全域覆盖”的闭环路径。

  “我们不是简单地种地,而是要用科技种地、用标准种地、用制度种地。”在第一管理区万亩示范田边,负责单产提升工作的技术人员赵明武正带着团队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农场用“铁规矩”守牢种植底线,严禁“水改旱”“直播稻”等行为,并通过签订承诺书,将作物种植与承包协议、补贴政策挂钩,杜绝“重面积、轻单产”问题。

  目前,七星农场成功恢复水田面积1.5万亩,3万亩直播稻全面恢复育苗移栽,预计亩产可提升200斤以上。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也为单产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增产密码:手机控灌溉、无人机调药量

  “单产提升不是‘堆肥料、加种子’,而是要让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形成合力。”农业生产部部长石岩说。

  以“龙粳31”“龙粳57”等良种为基础,七星农场推广智能灌溉、高产栽培和智慧农机,并通过“信用+服务”机制调动农户积极性,使“五良融合”成为常态。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数据。”正在田间调试智能灌溉系统的农户周德华说。他是早期应用智能灌溉系统的示范户之一。通过手机APP,他可以远程控制田间灌溉,实现精准控水、节水增产。他说:“以前水多了容易烂根,水少了又影响产量,现在有了智能控制系统,既省心又高效。”

  田间,无人巡田机、无人喷药机正有序作业。“智能无人机系统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肥力和稻苗长势,自动调整作业参数。比如在病虫害防治时,无人机能根据病虫害密度调整药量,比人工节省30%的农药。”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技术人员刘建国说。

  农业生产部农机办主任徐聪说,“今年七星更新智能农机216台,包括雷肯智能除草机、卫星平地机,作业效率提高了30%,作业质量也更稳定了。”

  评“标兵”设驿站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单产提升不是‘干部催着干’,而是要让‘种植户想干、会干、愿意干’。”七星农场领导班子一致认为,“我们要通过‘机制创新’,把‘被动执行’变成‘主动参与’。”

  今年,七星农场推出“标兵管理区”评定机制,每个月根据“技术落实率、产量提升率、种植户满意度”三项指标进行评分,结果公示在微信公众号和大屏幕上。

  “技术再好,也要有人落地。”七星农场领导班子深知,农技推广的关键在于人。

  在“新农人科技驿站”里,几位种植户正围坐在田间小屋内,通过平板电脑学习最新的智能灌溉和变量施肥技术。这是七星农场打造的5个“流动驿站”之一,也是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环。“现在科技驿站到了田间,在家门口很多技术难题当场就解决。”种植户宋艳芝说。

  “未来,农业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数据吃饭。”智慧农业项目负责人孟庆山介绍,七星已建成“核心区试验、示范区展示、辐射区推广”的三级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作物“耕种管收”全环节智能化作业,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最大跨度断面市政交通隧道主体完工

  • 福建:渔船进港人员上岸 应对台风“桦加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对提高就业质量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新职业新岗位。
2025-09-23 10:15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家长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其认知与行为正经历从“重治疗、轻预防”到“主动防控、科学干预”的根本性转变。
2025-09-23 10:13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22日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2025-09-23 10:13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