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落日余晖,山城的傍晚,在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的院子里,几位刚吃过晚饭的老人围坐在一起,呼吸新鲜空气、唠着家常,好不惬意。
“在这里,不想做饭就到食堂,‘刷个脸’就能吃饭,茶余饭后,大家一起学剪纸、学唱歌,还能一起上健康课堂,日子过得幸福而快乐!”说起现在的生活,年近八旬的老人陈德英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当智能服务深入街巷,“家门口”智慧新生活开启新篇。
本届智博会,以“智慧新生活”为主题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展区约1万平方米,汇聚50余家参展企业。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些触手可及的智能家居新体验。
位于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的数字食堂。第1眼TV-华龙网李舒 摄
01
智慧养老
科技赋能下的温情照护
傍晚时分,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的数字食堂内飘来阵阵饭菜香气。老人们排着队,却不见有人掏钱包。只见陈德英老人对着智能称重机微微一笑,“嘀”的一声,屏幕上立即显示出她的个人信息和账户余额。
“今天有我最爱吃的红烧肉……”她笑着说,“刷个脸就能吃上热乎饭,真是方便我们这些老人家。”
记者看到,在数字食堂,菜品采取称重模式,每50克2.4~5.4元,还供应米饭和杂粮饭,米饭每50克0.23元,杂粮饭每50克0.35元,例汤免费。
这个占地3300平方米的综合体不仅是就餐场所,更是一个集照护、社交、文化、健康于一体的智慧养老空间。
“我们采用‘潮汐式+24小时’运营模式,配合人脸识别支付系统和AI智慧面吧,实现全天候服务。”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党委书记杨欣指着“AI智慧牛肉面吧”说。那里,机械臂正在熟练地下面、捞面、浇汤,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很快就被送到取餐口。
居民在数字食堂用餐。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供图
照护区内,智能设备的应用更加深入。“我们接入‘智能易护’平台,提供28项精准服务。”工作人员一边演示一边介绍。
“特别是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全流程智能监管。”他打开系统后台,几位居家老人的实时动态立即显示在屏幕上,心率等数据一目了然。
而在铁山坪街道五里坪社区,床椅一体化机器人正轻柔调整角度,为长者带来舒适的午休体验;不远处,助行机器人正默默跟随在老人的步履之间,守护每一次安全移动。
“这些智能设备背后是我们的大数据‘三联工作法’。”工作人员介绍,围绕智慧康养、适老化改造、科技设备引入,打造出“社区居家智慧康养场景”。
“服务综合体不是物理场所的简单叠加,而是服务理念、治理机制的系统整合。”江北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江北正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打造“智慧养老”等多维场景,让老年人真正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跨越。
02
智能新玩伴
贴心更暖心的陪伴机器人
当AI算法深度融入银发关怀,科技与温情正交织出养老服务的未来图景。走进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一幕温暖的场景正在上演。
“裴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该穿什么?”“裴裴,你看,这是我年轻时的样子!”82岁的黄婆婆与她的朋友们正围着一台名叫“裴裴”的机器人热情互动——它不仅能贴心应答,还能借助AI图像生成技术,瞬间复原老人年轻时的生活影像,带来跨越时空的情感体验。
这款机器人融合AI心理学与多模态情感大模型,借助面部识别、情绪感知与语音交互等技术,精准识别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与个性特征,可主动进入陪聊或心理疏导模式,实现“懂情绪”的陪伴。
老人们与机器人“裴裴”互动。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供图
“以前老人独自待着总让我们提心吊胆,现在有了它,我们踏实多了。”护理员刘大姐这样评价她的新“搭档”。
除了情感陪伴,该机器人还集成智能健康监测功能,可持续跟踪心率、血压、体温等关键指标,同步研判心理波动与情绪风险,在异常情况下迅速发出预警。
它同时承担起部分日常看护职责,如起床提醒、物品拿取、房间定位等,并能对跌倒、烟雾、积水等安全隐患进行实时监测与报警。从情感慰藉到身体守护,从安全防控到认知训练,这一系统试图在多维度构建老年人“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的科技支撑。
“我们不仅以技术弥补服务缺口,更注重在智能化中注入人文关怀,让老人感受科技温度。”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市民政局的支持下,该院正持续推进“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项目,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养老”实践路径。
03
数字治理
基层智治构建智慧生活圈
AI如何融入生活日常?在渝中区石油路街道,“家门口”的智慧生活圈,让街坊四邻无不称赞。
在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一块16平方米的可视化大屏上,光点与数据流实时闪烁,城市运行各项指标一目了然,实现一屏掌控、一键调度。
石油路街道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石油路街道供图
比如,智能手环连接终端,时刻守护老人健康并防走失;老旧小区加装的烟雾监测预警设备,能及时发现烟雾事件并精准处置;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随意堆放的建筑垃圾,通过“一键上报”迅速处置。
“指挥中心引入AI是必要手段。”石油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沁表示,引入后可大量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提高综合治理效能。
人工智能不仅让社区治理更聪明,也让居民的生活也更加便捷。辖区居民王平坐在家里,通过“智慧石油路”公众号就能预约政务办理。王平对此很满意:“太方便了!不仅能办事预约,还能报修、查车位、看优惠,实现了‘指尖上的便利’。”
对于居民张女士来说,智慧医疗带来的便利更加实在。“以前孩子不舒服,半夜跑儿童医院是家常便饭。”她说着,打开手机上的石油路社区数字化应用“幸福宝”,通过上面的儿科AI“小乙医生”,能连接重医儿童医院专家资源,在线问诊、解读报告,轻松完成远程健康咨询。
将“智慧”植入生活圈建设,石油路街道的实践,是渝中区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生活圈”的生动体现。
04
智慧小区
让居民生活“智”感满满
乘着智能化的东风,居住小区也变得“智”感满满。回家不用再在包里翻门禁卡,“刷脸”便可以顺利进入小区;坐在家中拿出手机,便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给已经到楼下的“外卖小哥”开门……这些场景,如今已成为重庆许多小区的日常。
智慧小区数据分析系统。受访者供图
“真是方便太多了!”说起“智慧小区”建设带来的便捷,家住渝北区龙湖两江新宸小区的周先生连连称赞。该小区作为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认证的首个三星级智慧小区,这里融合了50多项智慧应用,从智能门禁到高空抛物监测,从自动灌溉到健康管理系统,智慧嵌入生活的每个角落。
除了便捷,安全是智慧小区带来的另一大惊喜。
在龙湖两江新宸云顶小区,AI摄像头实现“人过留影、车过留牌”,视频全覆盖无死角,让小区变得“耳聪目明”。火情监测、一氧化碳报警等多重系统层层布防,显著提升社区安全能级。
而在江北区香港置地·启元小区,智慧平台进一步升级。高空抛物监测系统精准追踪异常坠落物,智能安防实时联动物业与公安,积水与环境监测保障公共区域安全……多项技术融合应用,背后更接入统一的智慧小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
无线WIFI网络覆盖小区主要公共活动区域。受访者供图
“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面向市民的最基本单元。”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启动智慧小区建设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累计打造智慧小区590个,覆盖所有区县,为约200万市民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高效的智慧化生活环境。
而这些看似微小的智能单元,正如同一个个鲜活的城市细胞,不断汇聚成重庆智慧生活的整体图景。
从“刷脸吃饭”的数字食堂,到暖心陪伴的智能机器人;从高效协同的基层智治平台,到安全便捷的智慧小区——重庆正以数字化、智能化重塑城市的毛细血管,让“智慧生活”变得触手可及、温暖可感。
第1眼TV-华龙网 李舒/文 首席记者 董进/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