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巢湖市夏阁镇大焦村,59岁的朱炳生用双腿走出了“两条路”——前半程,他把脚步留在田埂里,挑起照顾妻子家三个聋哑弟妹的生活重担;后半程,他又把脚步挪到生病妻子的床边。三十多年来,他一肩挑起劳作与看护,以一己之力把风雨飘摇的家撑了下来。
病榻边的八年
2017年夏天,朱炳生和妻子万梅从镇上给侄子买完书包、文具回家。走到半路,万梅还惦记田里的活,坚持要去田里看一眼;从田里回来后,她开始口齿不清、走得比平时快,没多久便神志不清。朱炳生拨打120,送医确诊为脑溢血,此后瘫痪在床。
从那以后,吃饭、翻身、洗澡、如厕,她事事需要人照护。“她现在离不开人。”朱炳生说,平时只要他迈出门槛,屋里便会响起万梅焦急的呼唤,他又返身回去,握住她的手安抚。
白天的朱炳生基本上围着床边转,喂饭、抱她上下床、擦洗,再处理大小便。邻居颜世芳说,万梅不爱闷在屋里,朱炳生就推着轮椅在家门口的小路上走,“从东头走到西头,那么热的天,他也愿意推着她”。
“三十多年婚姻里我们从来没吵过架”,朱炳生说。这句平实的话,就像他日日重复的动作一样,沉静而有分量。
把“小家”搬到“大家”
朱炳生扛起的,不只是自己的小家庭,还有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他与万梅结婚时,万梅就告诉他: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是聋哑人。朱炳生没有犹豫:“既然是一家人,就一起扛。”
朱炳生与两个弟弟的合影
为了能和万梅的弟妹们沟通,他学会了手语,靠“比划着说话”。后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教会弟妹们下田、做零工,“人家缺小工,就帮两天,补贴家用。”
2000年,二弟万二宝娶妻,很快有了孩子万吉康。可不久,弟媳因小儿麻痹症病情加重,最终瘫痪在床。生活压力之下,2004年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留下年幼的吉康。眼看孩子没人照顾,朱炳生把他接到自己家抚养。“那时候日子已经很难了,但小孩总得有人管。”他轻描淡写地说。
尤其在万梅病后,朱炳生几乎一个人扛起了家里的所有事:照顾三个聋哑弟妹,抚养小侄子长大,还要下地劳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不够花,就去打点小鱼小虾”。一家人生活虽清苦,却在他的维系下井然有序。
生活,还会一天天更好
重担之下,朱炳生把“盼头”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2019年,朱炳生的儿子朱万军成家,如今常年在马鞍山务工,跟舅舅一起干车床修理的活,尽力补贴家用。2022年,被他一手拉扯大的侄子万吉康以一本成绩考入安徽工业大学,如今正在备考研究生。说起侄子,他语气里掩不住欣慰:“希望吉康早点成家立业。”
被问到最大的心愿,他沉吟片刻,眼神却亮了起来:“现在条件不好,没钱给妻子治病。等以后好了,还想带她去治治,能和我说两句话也好。”医生建议每年复查一次,但由于条件限制,他却只能“维持现状”。可即便如此,他并不抱怨,笑着说:“日子还得过下去。”
在颜世芳眼里,这个黝黑的农人就是全家的顶梁柱:“没他,这个家早就散了。”
采访过程中,他不常说“希望”这个词。但从孩子们的成长、从他眼里的那份光亮,就能看到他心底的期许——生活,还会一天天更好。(卞怡菲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