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江苏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晨光穿过梧桐茂密的枝叶,斑驳地映照在崭新的青石板路上。几位银发老人坐在焕然一新的花溪公园晨练,手中的保温杯氤氲着热气,交谈中不时传出清朗的笑声。不远处,几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正在口袋公园刚安装的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而在街道另一端的站北社区康养服务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游园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老人们专注地凝视着手中的OH卡牌,或在画布上描绘心中的美好图景,空气中弥漫着理解与共情的暖流。在戚墅堰,时间沉淀下斑驳痕迹,但生命的活力却如这春日梧桐般,在智慧、温情与心灵的滋养下,不断抽发新芽。
戚墅堰,这片承载厚重工业记忆的土地,如今也正经历着显著的老龄化进程。数据显示,街道60周岁以上人口占比已将近3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数字背后并非迟暮的沉重叹息,而是一曲在时光深处精心谱写的“不老歌谣”,一首由老旧小区焕新、智慧养老支撑、精神家园丰盈、心理健康守护共同奏响的生命交响乐章。戚墅堰告诉人们,老是一种自然规律,不惧老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里,享受“老”时光。硬件改造的深度、智能应用的精度、人文关怀的温度、心理支持的韧度,如同稳固的鼎足,共同撑起一个让老人活得有尊严、有安全、有快乐、有价值的社区生态。
老空间的新生:从“记忆孤岛”到“适老乐园”
戚墅堰的老小区改造,并非“涂脂抹粉”的表面文章。这是一场立足肌理、敬畏记忆、重塑功能的深度焕新,将“老地方”转化为承载尊严与便利的“适老乐园”。
在始建于80年代的工房区,加装电梯成为改造的重要一步。这不仅是物理高度的提升,更是生活尊严的重建。社区摸索出的“睦邻议事厅”协商机制,巧妙化解了资金分摊与低层住户疑虑的难题。一位曾因腿脚不便而困居四楼多年的退休老教师,如今终于能轻松下楼,他激动地感慨:“这扇电梯门打开后,外面的世界又重新属于我了。”改造的匠心更流淌于细微之处:楼道里贴心安装了扶手和座椅,让老人能借力能休息;公共空间内增设的“记忆角”,如花溪公园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展示着厂区老照片和老物件,成为情感共鸣的锚点;所有小区道路经过平整去坎处理,精心设计的适老化坡道,让轮椅畅通无阻,如同无形的关怀之手,默默抚平了岁月的磕绊。这些改造不仅回应了身体的需求,更守护了老人与这片土地共同生长的珍贵记忆。
智能守护:不打扰的温情与触手可及的安心
戚墅堰的智慧养老,摒弃了冰冷技术的堆砌,追求一种“不打扰的温情”与“触手可及的安心”,让科技成为默默守护的羽翼。
在指挥中心的智慧大屏上,跳动着无数条代表老人生命体征的安全绿线。老人们佩戴的智能手环如同无形的守护者,时刻感知心率、呼吸、意外跌倒等关键信息。当数据出现异常,系统立即触发自动预警,信息直达社区网格员和紧急联系人。智能烟感报警器和智能水表等家庭中的“智慧设备”,更是令人放心。有的独居老人常忘事,做饭忘记关火时有发生,“这东西不声不响,关键时候顶大用,烧焦了马上就大声提醒我,孩子们在外也安心多了。”老人抚着手腕上的设备居住在东方社区的许洪春说,语气里充满信赖。
技术背后,“人”的温度从未缺席。社区精心组织的“小老帮老老”智能应用互助小组,让“银龄”志愿者手把手教导老人使用智能设备、学习反诈知识;街道合作的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一键下单”的便捷助餐、助洁、助医服务。这种“线上便捷+线下响应”的模式,织就了一张有温度的智慧守护网,让技术不再是隔阂,而成为连接关爱与需求的温暖桥梁。
精神家园:从“安度晚年”到“乐享时光”
养老不仅是身体的安顿,更是心灵的安放、价值的再发现与精神世界的丰盈。这里正努力将“安度晚年”的被动叙事,改写为“乐享时光”的主动人生篇章。
走进戚墅堰老年大学,丝竹之声悠扬入耳,书法课堂墨香四溢,智能手机应用课讨论热烈。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课程设计紧跟时代脉搏与老人兴趣,成为他们学习新知、发展爱好、结交伙伴的乐园。社区广场、活动中心更是永不落幕的舞台:门球赛场上,老人们眼神锐利、身手矫健;戏曲社团里,“票友”们字正腔圆、韵味十足;手工编织班的作品精巧实用,常被作为爱心礼物赠予邻里。这些活动并非简单的消遣,而是生命能量的释放与社群归属的强化。
东方社区的陈桂芬年轻时就很喜欢唱歌,退休后加入了合唱队,不仅交到了新朋友,她的唱功也被许多人认可,整个人变得更加自信乐观,后来更是成为了一名帮扶邻里的志愿者。
“您多大年纪啦?”走进花苑社区的怡情书画院,记者问一位正在挥毫泼墨的老人。
“80啦!年轻,年轻着呐!”老人握着毛笔的手丝毫不抖。
心灵港湾:编织“银发康养心联体”的韧性网络
在物质条件改善和精神生活丰富的基础上,戚墅堰街道敏锐地捕捉到老年群体更深层、更专业的需求——心理健康关怀。站北社区率先探索的“银发康养心联体”项目,成为点亮银龄心世界的一盏明灯。
2025年8月6日,站北社区康养服务中心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游园会”正在上演。这不是普通的游园,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灵SPA”。在OH卡潜意识投射体验区,抽象图卡成为打开记忆闸门的钥匙。王奶奶手持“书本”主题卡牌,动情回忆起与已故党员丈夫共读经典的场景:“那年我们刚成家,省吃俭用买下这套书,在煤油灯下读到凌晨三点。”她言语间流露的温情与坚韧,令在场者无不动容。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晏志情和资深社工张宏图适时运用积极心理学技术,引导老人将思念的泪水转化为滋养生命的力量源泉,让悲伤在共情中被看见、被接纳、被转化。
一旁的“记忆画廊”创作区,20余位长者正凝神创作“我心中的美好”。他们或佩戴老花镜细致勾勒,或相互探讨色彩搭配。最终呈现的30余幅作品,从家庭团聚的温馨到自然风光的壮美,无声诉说着银发群体的审美意趣与情感密码。一幅名为《梧桐树下的约定》的水彩画尤为动人:斑驳的树影下,两张藤椅并肩而立,无言诉说着“老有所伴”的深刻内涵和岁月沉淀下的默契。艺术疗愈的魅力,在于让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通过色彩与线条找到了流淌的出口。
互动游戏区则把认知训练变成了欢乐的竞赛。“看字识色”反应力训练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这个融合认知行为疗法原理的游戏,通过颜色与文字的错位呈现,巧妙锻炼着大脑的信息处理速度与抑制控制能力。数据显示,参与者平均反应时间较日常提升37%。退役军人吴爷爷一边专注挑战,一边感慨:“除了日常手指操的锻炼,也要多多锻炼脑力,不然玩游戏都跟不上节奏喽!”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与掌声,成为社区精神养老最生动的注脚。
活动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倾听计划”。心理咨询师团队累计完成32人次深度访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28份。他们运用叙事疗法,帮助老人梳理人生故事,在回忆中寻找力量与认同;运用正念技术,引导老人学习与焦虑、孤独等情绪和平共处,构建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心态。这种专业、持续的心理支持,填补了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重要空白。
站北社区的“心联体”模式成效显著。据新田家庭健康促进中心数据,参与老人自我效能感(对自身应对挑战能力的信心)评分提升23%,社会联结度(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与归属感)增长41%。它成功地将专业心理技术融入社区日常场景,为构建覆盖全街道的“银发族心理支持网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样本。未来,戚墅堰街道将以站北为起点,推广“心联体”模式,通过季度主题心理活动、常态化个案辅导与针对性家属支持的三位一体服务,织就更密实的心灵守护网。
老年不是人生的尾声,而是智慧、经验与情感价值集中喷薄的“黄金期”。戚墅堰,正努力成为一座真正的“生命博物馆”,珍视并展示着生命长河中每一阶段独特的光彩。
戚墅堰街道的实践,像一本厚重的启示录,为我们应对银发浪潮提供了系统性的中国方案:养老的智慧,在于用旧时光的砖瓦垒砌新生活的屋檐,在寻常巷陌中点亮不灭的生命烛光,更在于用心聆听岁月深处的回响,为心灵筑起温暖的港湾。 “硬件焕新”解决了“住”的尊严,“智慧守护”保障了“身”的安全,“精神乐园”丰盈了“情”的世界,“心灵港湾”则滋养了“心”的力量。这四维一体的探索,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目标——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有健康、有价值、有保障和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实现从“生存型养老”向“发展型养老”的历史性跨越。
戚墅堰的梧桐树年年新绿,春天从不因岁月而失去它的名字与光芒。在时间的长河中,戚墅堰以社区为舟,以智慧为桨,以人文为帆,以心灵为锚,正稳健驶向一个可期的未来——在那里,每一个生命都将被岁月温柔以待,“老”不再是衰落的符号,而成为一坛历久弥香的陈酿,成为个体智慧与社区文明交相辉映的最温暖深沉的底色。
当梧桐树荫下的长椅承载着闲适的交谈,当党群直通站的“记忆画廊”不断增添新的生命色彩,当心理咨询师温暖的话语交织成网——我们看见:一个真正伟大而文明的社区,必将在时光的流转中守护着人的完整价值,让每一段饱经风霜的旅程,都蕴含温暖坚韧的新光芒,最终汇聚成一首回荡在时代长河里的、磅礴而深情的“不老歌谣”。(常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