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初夏时节,烟波浩渺,一群志愿者正将一尾尾灵动的鱼苗送入江涛。这场跨越千年的“人鱼之约”,在科技赋能与全民参与中,绘就出一幅现代版“渔舟唱晚”的生态画卷。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及长江十年禁渔部署,自2019年起,在当地渔政部门的监督指导下,苏州市慈善总会(基金会)联合弘化社慈善基金会,创新探索“政府主导、慈善补充、科技赋能、公众参与”协同模式,发起“放食藻鱼净太湖水”“守护长江保护水源”两个项目。截至目前,两个项目在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平台累计汇聚善款5332万元,全部化作3亿尾鱼苗回归长江、太湖,成为苏州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互联网慈善项目。
其中,“放食藻鱼净太湖水”项目,自2019年9月启动以来,已累计投入2681万元,开展200余场公益放流活动,向太湖投放包含白鲢、鳊鱼等各类净水鱼苗近2亿尾。“守护长江保护水源”项目,自2021年7月启动以来,已累计投入2651万元,开展230余场公益放流活动,向长江投放包括中华鲟、胭脂鱼、长吻鮠等各类珍稀鱼种和净水鱼苗近1亿尾。
这场跨越千日的“护水生绿”行动,不仅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更探索出一条慈善力量助力生态治理的创新之路。
指尖公益 5332万元善款汇成生命礼赞
苏州工业园区的王女士手机里,珍藏着一张张捐款记录 ——从首笔30元“净太湖水”的微信支付提醒,到累计1800 元的爱心足迹。“‘捐鱼净水’的直观美好最初打动了我。”她坦言,“项目定期的放流公示、水质变化追踪,这份看得见的透明与成效,让我坚信点滴心意已汇入守护家乡的洪流。”像王女士这样的捐赠者不在少数:昆山退休教师李先生每月准时转账50元;更有小学生用压岁钱捐出3.6元,记录被珍藏在“少年护江计划”的专属档案里。正是这种便捷的“指尖公益”,让65%的捐赠者选择持续同行——无数笔通过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渠道完成的捐赠,宛如电子溪流,在腾讯公益平台汇聚成了奔涌的善意长河。
这份善意,结出了丰硕的生态果实。2019年9月,苏州市慈善总会在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平台上线了“放食藻鱼净太湖水”项目,依托腾讯“分分捐”“月捐”“一起捐”等创新方式,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台湾等地的爱心人士踊跃参与,单笔最高捐款达28万元。项目以“小鱼治水”的创新思维,累计募集善款2681万元善款,开展200余场公益放流活动,向太湖投放包含白鲢、鳊鱼等各类净水鱼苗近2亿尾,相当于为太湖装上天然“净水滤芯”。
2021年7月,“守护长江保护水源”项目接续启动,通过腾讯公益平台筹款2651万元,吸引数万爱心人士化身“云端养鱼人”。开展230余场公益放流活动,胭脂鱼划出彩虹,中华鲟摆尾深潜,鲢鳙鱼穿梭净水,1亿尾鱼苗共同构成了修复长江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矩阵。
项目生命力源于扎实行动与阳光透明。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实时公开每次放流的具体时间、鱼苗数量和现场照片、视频。腾讯公益平台相关负责人对此评价道:“‘守护长江’和‘净太湖水’项目之所以能成为苏州筹款周期最长、金额最大的慈善项目,关键在于其精准聚焦公众高度关切的环保议题,并以扎实的行动和持续的透明反馈构建了深厚的信任基础。其成功实践为互联网慈善如何有效支持生态保护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路径。”
5332万元善款,3亿余尾鱼苗,是七年时光里无数爱心的温暖回响。捐赠者的持续信任、平台的鼎力支持与项目团队对“专款专用、透明高效”的坚守,共同铸就了这条用善意修复江河的独特路径。
政社协同 多元力量架起洄游之桥
长江奔腾,承载民族血脉;太湖浩渺,滋养江南沃土。每一次放流,都是对生命的礼赞;每一次守护,都是对未来的诺言。
今年4月,长江常熟段碧波荡漾,一场特殊的“生命接力”温情上演——1000尾中华鲟鱼苗沿着水滑梯欢腾入江,激起层层涟漪。志愿者轻抚鱼苗,一边高喊“回家啦”一边将中华鲟幼苗放入长江。今年50多岁的范妤是常熟兴福公益基金会的义工,她轻抚鱼苗感叹:“这些‘水中活化石’的洄游轨迹,就是长江生态的‘体检报告’。”
“这次放流的中华鲟鱼苗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繁育,体长在40厘米左右,属于半年鱼苗,繁殖单位规范,检验检疫合格,符合水生生物物种放流要求。”常熟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人员严御诚介绍,除了做好检查工作、引导科学增殖放流外,常熟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内部还设立了中华鲟监测救护中心,该中心是目前江苏省唯一的中华鲟监测救护中心,不仅负责中华鲟、胭脂鱼等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的救护保育和监测工作,还拓展了水生野生动物的科普功能,已成为常熟市长江渔文化科普研学基地,向公众传播生态保护理念。
这场放流背后,是政社协同生态保护创新的生动诠释。该项目以“慈善+生态”破题,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组织联动、公众参与”的高效机制。在政府统筹下,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履行监督指导之责;苏州市慈善总会联合弘化社慈善基金会撬动社会资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专业科研力量提供科技支撑,合力打造出生态保护的新模式。
从长江到太湖,每尾放流鱼苗都需闯过严密的“三重关卡”:基因优选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科学筛选,保障鱼种健康与生态适应性;检疫认证关——由农业执法大队等严格把关,确保放流鱼苗符合生态要求;溯源追踪关——依托智慧放流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凝聚政府与社会组织合力。
这场跨界的生态守护,通过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渔政部门的精准监管、慈善组织的筹资与理念转化,环环相扣,构建起“资金募集——政社协同——科学放流——长效监测”的可持续闭环,让每一分善款化作“看得见的碧波”。
科学施策 精准治理构建生态屏障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歌谣,道尽了苏州与太湖的千年羁绊。作为拥有太湖四分之三水域的城市,苏州始终将太湖水生态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
“放食藻鱼净太湖水”项目正是科学治太的慈善实践。项目精准针对太湖蓝藻问题,投放以鲢、鳙为主的“食藻鱼”,形成高效“活体净水系统”。数据显示,2024年太湖水质取得历史性突破,总体达Ⅲ类,创30年最佳,首次全年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标准。
为持续优化项目,今年5月,苏州市慈善总会召开专题座谈会。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夏涛对项目成效表示肯定,并提出期望:“加强社会放流品牌建设,构建起全社会共同呵护太湖生态的价值纽带;创新社会放流方式方法,形成‘生态实践——文化传播——公众教育’的良性循环;提升社会放流成效成果,探索开展社会增殖放流与太湖水质改善关联性研究。”
科技赋能持续深化。苏州市慈善总会打造了“放食藻鱼净太湖水”公益数字化平台,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理念,构建起科技赋能公益的创新模式。今年,江苏省太湖渔管办推出“我在太湖有条鱼”小程序,包含“太湖放流须知”“哪些物种可以(不可以)放流”“科学放生报备流程”三大核心板块内容。重点介绍了在太湖增殖放流(放生)的注意事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具体操作流程及提供了认捐渠道。通过系统化科普体系、规范化行为指引、互动化参与模式,宣传社会放生和太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打造科学放生品牌建设,构建起全社会共同呵护太湖生态的价值纽带。
“守护长江保护水源”项目则聚焦生物多样性恢复,科学投放中华鲟、胭脂鱼、长吻鮠等珍稀物种,编织“生态保护网络”。成效令人欣喜:长江苏州段洄游性刀鲚种群重现,江豚嬉戏画面频传,成为长江大保护的生动注脚。
两个项目始终坚持在当地渔政部门监督、指导下科学放流;持续开展专业评估监测,项目组定期邀请官方机构进行评估和座谈,对放流后的长江、太湖水质进行检验并提供相应报告,在渔政部门指导下动态跟进保障放流成效;广泛传播正确的放流理念,通过长时间的执行和宣传,将“科学放流,生态放流”的观念在爱心人士中广泛传播,促进了太湖水域生态的平衡和修复。
全民参与 千万双手共书养水答卷
“年轻时撒网为生,如今放苗养湖,这才算真正‘靠水吃水’。”太湖光福镇,退捕渔民李大叔手持一尾鲢鱼苗,将二十年捕鱼经验转化为生态智慧。作为吴中区光福镇渔业合作社骨干,他带领团队每年筛选百万尾鲢鳙鱼苗投入太湖——这些“水中清道夫”可日食藻类数十斤,成为蓝藻治理的天然屏障。2024年太湖总磷浓度达到2007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这背后,正是千万个“李大叔”从“索取者”到“守护者”的集体转身。
“小鱼治水”理念深入校园。苏州各学校积极开展“小鱼治水”相关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太湖、长江、湖泊放流鱼苗,以稚嫩之手守护碧水清波。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的太湖湿地研学营,组织15组亲子家庭参加水质研学活动,让孩子做一天小小水质科学家,揭开太湖湿地“地球之肾”的生态智慧。
“当胭脂鱼群转身回望的瞬间,我读懂了生命的对话。”志愿者陈敏在长江放流日志中写道。这位连续四年参加长江护生公益活动的企业职工,放流了鲫鱼、胭脂鱼、鲢鱼等鱼苗,还带动同事组建“长江护卫队”。志愿者徐爱萍自2022年参加长江生态放流活动,她感慨道:“看到鱼儿回归长江,就像孩子扑进母亲怀抱般温暖。护生放流既契合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政策,更让我们真切参与长江大保护中,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长江变得越来越好。”
近日,苏州首个公益放流站——常熟市公益放流站成立,为示范放流、科普宣传建立了“根据地”。成立仪式上,爱心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捐赠善款,为长江大保护注入强劲动能。
弘化社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张培培在活动中感慨:“水生态保护,任重道远。我们希望更多人一起参与到我们的生态放流的公益活动当中来,保护祖国的河流湖泊。”从退捕渔民到莘莘学子,从企业职工到爱心市民,从社区到专业机构,苏州社会各界以“一尾鱼”串联起全民生态责任,形成了“放鱼养水、人水共生”的可持续模式。
“我们以鱼苗为笔、碧波为卷,书写持续发展的慈善答卷。”苏州市慈善总会会长徐国强表示,苏州市慈善总会将继续科学规范地推进项目实施;要融合联动,进一步深化与省渔管办、腾讯公益、苏州弘化社慈善基金会等合作单位的协同机制,持续优化项目执行流程;要开拓创新,在巩固互联网募捐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慈善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七载春秋,亿万鱼苗跃入江涛,激荡起苏州全民守护母亲河的磅礴力量。从政府到民间,从传统到科技,这场“以善护生”的实践,不仅重现了“水清鱼跃”的江南盛景,更昭示着:当慈善之心融入生态之治,每一尾生命的律动,都在为美丽中国注入生生不息的绿色动能。(彭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