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考评价体系下政治微热点专题复习课设计
——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为例
作者:陈怡
2025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高考政治试题依然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中“一核”“四层”“四翼”的特点。在今后的高考复习中,政治教师必须把高考评价体系融会贯通落实在高考政治的专题复习中,结合时政热点和重大教育主题,辅助学生进行高考复习,提升学习备考质量。
“无情景不成题”,是当前高考政治试题的典型特点,试题情境资源选取生活化和时政化相统一,通过时政热点的专题复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学科思考,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引领学生提高核心素养和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在高三政治的复习中,一轮复习重在“全而广”,通常以夯实基本知识及搭建系统框架为主。而二轮复习重在“精又新”,多以时政热点的专题复习为切入点,夯实知识根基,链接核心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观察、描述、阐释、论证等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能力。针对高考政治学科特点,复习采用微热点专题形式进行二轮复习是符合学科特点,有利于准确把握高考的命题内容和要求,更是科学、有效的复习形式。
高三政治复习课中的微热点是指在宏观上整理时政热点的基础上,从微观上挖掘出一个具有代表性有价值的“小切口”,实现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考试要求相契合的结合,将热点问题回归教材,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模块对接高考要求,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热点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能力。一方面,微热点以小见大,引导学生关注重大热点问题,关心国家社会发展,拓宽社会视野,培育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微热点也可以以点带面,通过“热点”和“知识”的双向奔赴,注重时政热点的知识转化,根据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学情及时灵活调整复习进度,查漏补缺,融会贯通。
科技创新是当下重大热点话题,但涉及面太广、课时有限无法面面俱到,因此本文尝试以“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课程的切入点。“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契合高考命题趋势。
1、激活知识情境破冰,透过现象触摸本质
整理和分析新情景是时政热点复习的基础环节。学生复习任务重,较少有时间自主搜集热点信息,因此课前教师将时政热点整理成精炼的学案素材包提供给学生进行现场学习。面对“熟悉又陌生”的新问题,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热点材料进行研读分析。
在对学生们熟知的科技成果导入之后,引导学生从经济学和哲学角度快速思考“什么是科技成果转化”。从经济视角看,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从而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视角看,科技成果转化是将人们的认识成果(科学技术)应用于实践,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活知识,点拨学生多角度思考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相关的制度或规则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遵循“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逻辑分析框架,设计“激活知识-阅读与思考-综合思考整合-社会观察-拓展练习”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教学环境,训练学生“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的学科核心能力。首先聚焦“是什么”,让学生从经济视角和哲学视角畅谈什么是科技成果转化,领会热点背后涉及的核心学科知识,掌握储备时事的学科理解观点,并将其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学生在问题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祛魅,消除对新情境的陌生感,开始建立起“热点”与“知识”的学科联系。
2、综合思考渐入佳境,问题推动知识转化
理解和阐释新情景是时政热点复习的关键环节。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共同学习的场域,引导学生多角度链接教材,在热点话题和教材知识间搭建桥梁,对时政热点有全面把握,又对教材有新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举例如下:
资料1: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约197.8万件。发明专利中,超过20%由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出。与企业直接开发运用自研专利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往往更注重基础研究和学术价值,转化周期相对较长,许多有价值的专利“沉睡”。企业对新技术需求旺盛,但获取渠道有限,市场上技术转让、专利交易、评估等服务机构鱼龙混杂。
资料2: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能够生产从服装鞋袜到航空航天、从原料矿产到工业母机的一切工业产品。
资料3:超23亿人次交通出行、国内出游5.01亿人次、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超19亿件等,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显现出超大规模市场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
在“阅读与思考”部分展示我国专利转化的现状素材,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既看到优势又发现不足:我国是专利大国、高质量专利多,产业门类全、市场规模大,有良好产业体系基础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同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不足,即化率低、需求与供给之间缺乏联结、市场秩序、相关服务等。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问题进一步综合思考“如何合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出建议和理由。此环节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深入,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他们去经历思维的探险,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用“还体现了哪些知识”“请你再换个角度”“请你再换个模块”等问题来鼓励学生多向发散,帮助学生打破模块界限,构建更系统的知识网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各方协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的现实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完成问题思考:(1)拆分问题:需要哪些力量的参与?分别可以有哪些作为?(2)各方应该如何协力?其行为背后的学科理解是什么?(3)列简要提纲。(4)讨论后分享发言。
学生通过综合思考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主体(政府、企业、高校、服务机构等)、多环节(成果凝练、技术交易、技术转移、应用推广等)、多领域(法律、金融、人才等)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协同联动推动转化效能提升,才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真正跨越达尔文死海,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3、思维拓展学以致用,延伸思维提升能力
论证和运用新情景是时政热点复习的提升环节。学生通过时政热点的分析学习,应学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观察和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现象,在生活中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课程第三部分引入三则“社会观察”新闻:(1)一项行动: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等22个部委组成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推进机制高效运行,围绕科技、产业、企业、金融等领域出台50余项支持政策,会同教育部等7部门指导完成全国27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134.9万件存量专利盘点和价值分析,形成可转化专利资源库,组织与45万家企业进行精准对接、匹配推送。(2)一个论坛: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将于3月27日至31日在京举办,由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本届论坛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聚焦全球科技合作与发展。其中,在技术交易板块,各国企业可以实现技术的互通有无,促进技术的转移和应用。(3)一种职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推广、交易工作,为科技成果牵线搭桥,叫作“技术经理人”,在市场上变得抢手和紧俏起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技术经理人作为新职业被纳入。许多省市将技术经理人才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北京、杭州、成都等省市出台了推动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行动计划等专项政策。
在实际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场景中,学生们看到国家的行动正如之前课堂讨论的协同合力,政府充分履行经济职能,通过政策支持、搭建平台、提供信息等公共服务,促进科研单位和企业专利供需信息匹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学生通过生活中具体事例的论证分析,能阐述我国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为,从而认同我国经济制度和发展战略的认同,坚信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力量,进而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最后,丰富对时政问题的认识,本课的拓展任务设计为“综合运用所学,至少从三个角度写一篇短评论证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在学生提交的作业中,可以看到学生们通过模块的融通和启发,能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科技共同发展,增进人民美好生活等多个层面的作用。
高考场上的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不是在考场中自然生成的,而是在日常教学课堂中对情景问题的多角度分析、有意识地培养和反复练习中培养习得的,通过多个时政微热点的二轮专题复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形成多维度解题思路,避免机械背诵导致的低效备考。时政专题课复习不仅是众多知识的链接复习,更要引导学生将个人与社会、与国家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事件背后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深刻把握高考试题的素养要求和价值取向。
(作者系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教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