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梁晴雪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此过程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为高校加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文化滋养,又为高校塑造思政育人新格局提供文化宝库和思想支撑。
“以文化人”引领大思政课建设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思想,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思政课深厚底蕴。鼓励思政课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以“仁义礼智信”铸魂育人,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意识启智润心,用“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培根固本,让思政教育从理论说教升华为文化浸润,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性转化,筑牢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以革命文化厚植思政课红色底色。深入挖掘革命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资源,用井冈山的星火、长征路上的脚印、延安窑洞的灯火、西柏坡的精神密码,为课堂注入信仰之魂,以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的深情告白、赵一曼家书里的家国大义、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的不屈脊梁,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将文物、场馆中蕴藏的丰富红色文化转化为铸魂育人的实际成效,引导学生在历史回响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思政课价值引领。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共同理想与价值准则,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时代实践案例中,明晰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结,以脱贫攻坚“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奋斗精神、航天事业“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创新追求、抗疫斗争“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家国情怀为鲜活教材,让课堂成为传递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前沿阵地,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引领青年价值航向、凝聚奋进力量的精神灯塔。
“以文化人”革新大思政课内容体系。在高校推进思政课建设进程中,要紧跟目标群体年轻化、思想多元化的特点,丰富更新思政课内容体系。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关系的处理上,相比于接受“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学习,以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的“第二课堂”对学生视野拓展、能力提升、人格养成、价值塑造等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一课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深挖其内涵案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第二课堂通过多样化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精神世界,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以文化为桥梁,让“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与“第二课堂”的实践体验紧密相连,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的处理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承担着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而课程思政则强调在各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助力其专业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脉,在“思政课程”中,通过系统阐释“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思想,构建起深厚的价值体系;在“课程思政”里,各学科融入文化元素,如建筑学讲传统建筑营造智慧,语言学探究文字背后的文化基因,使专业课堂成为文化传承新阵地。
“以文化人”塑造大思政课“三全育人”格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应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合力。在全员育人方面,高校思政课的教师队伍作为育人主力军,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将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思政知识与文化内涵。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保障。在全过程育人方面,强调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在入学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目标和人生理想,学习期间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入开展思政教育,增强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毕业阶段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继续践行思政教育所培养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在全方位育人方面,要求从空间维度构建大思政课的育人格局。在教学空间上,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室课堂,还拓展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体验,积极推进先进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网络空间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政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手段,拓宽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当代青年在虚实交融中明辨是非、健康成长。在社会空间上,高校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参与社会公益项目等,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接受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和文化洗礼。
(作者:梁晴雪,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