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了不起丨2.4亿片!你戴的美瞳,两成与这个西北小镇有关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了不起丨2.4亿片!你戴的美瞳,两成与这个西北小镇有关

来源:新华网2025-05-26 09:55

  新华社兰州5月26日电(记者程楠、郭刚)兼具美容和视力矫正功能的美瞳,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你也许不知道,这个学名叫彩色隐形眼镜的时尚产品,国内每五副中,就有一副来自黄土高原的一个经济开发区。

  黄河之滨的甘肃省白银市,有个叫王岘的小镇。这个小镇的一片荒滩地上,如今崛起了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个并不出名的开发区,却“藏”着我国最大的彩色隐形眼镜生产企业。

  这家名叫甘肃康视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国产美瞳“销冠”,年产美瞳镜片2.4亿片,占了国内市场份额的两成,年产值约2.3亿元。产品还漂洋过海,远销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是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自己差点成了行业‘笑话’”

  偏远欠发达的黄土高原,咋就成了时尚、高科技的美瞳产地?要说这件事,唐顺初是个绕不开的人物。

  1984年,16岁的唐顺初来到甘肃白银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眼镜行业利润高、回本快,于是就在当地摆摊卖起了眼镜。

  凭借吃苦拼搏的劲头,时间不长,唐顺初就在白银市区开出了自己的眼镜店。在卖眼镜的过程中,他发现才刚兴起的隐形眼镜利润更高、更赚钱,于是,就尝试代理销售国外的隐形眼镜。很辛苦不说,利润大头还要被品牌方拿走。

  康视达科技集团的工作人员正在工作。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当时,隐形眼镜在国内还很新鲜,更没有成熟的生产线,产品主要进口自欧美和日韩等地。“长期卖别人家货,是不行的,一定要制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就是在这个时候,唐顺初在心里默默地下定了决心。

  2005年,唐顺初在白银区市的一栋办公楼内,着手研发隐形眼镜。2007年,他成立了甘肃康视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不久后,他又在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康视达”品牌工厂。

  彩色隐形眼镜智能化生产线上,一名工人在查看产品。新华社记者郭刚 摄

  不干不知道,一干吓一跳。一枚指甲盖大小的美瞳镜片,从制模染色,到走下生产线,需经过数十道工艺。卖眼镜是“行家里手”,到了造眼镜,却成了实打实的“门外汉”,遇到的困难远远超出了唐顺初的想象:生产设备不够精密,处理镜片边缘的经验不足,固色工艺缺乏相应技术,研发工作屡屡碰壁。

  “今天掉色,明天破损,后天戴着不舒服。突破了一个问题,又出现新的问题。”唐顺初说,每年投入1000万元,测试结果却连年不合格,“7年下来,隐形眼镜没有走出实验室,自己却差点成了行业的‘笑话’”。

  终于打开了“彩色”密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康视达研发的独家“三明治”染色技术,避免了颜料直接与角膜接触,色彩鲜明度更高,佩戴更安全、更舒适,这一技术打破了隐形眼镜生产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七年磨一剑!唐顺初的美瞳镜片终于走出了实验室。同年,公司生产的彩色隐形眼镜获批上市,“康视达”商标也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随后,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康视达单月产能已超过2000万片,年产彩色隐形眼镜2.4亿片,年产值约2.3亿元,稳坐国内美瞳行业销售冠军。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生产出的美瞳产品。 新华社记者 程楠摄

  这几年,企业研发投入稳定在销售额的10%左右,产品也从隐形眼镜延伸到其他眼科护理产品。公司还与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合作,持续进行新品研发,并联合相关企业开发出国内首条彩色隐形眼镜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从彩膜印刷到成品入库的数字化、智能化。

  公司总经理唐钰喜说,截至目前,企业已获得授权专利96件,注册商标277件,年纳税2000余万元,解决王岘镇等地1500余人就业。

  记者在康视达印色车间看到,一排排印色机有序运转,将彩色花纹印制在隐形眼镜凸模上。车间负责人说,这批次的美瞳产品经过质检合格后,将陆续发往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走出去”绽放“睛”彩

  近年来,彩色隐形眼镜市场快速增长,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康视达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持续加紧布局海外市场。

  比如,在印度尼西亚等国设立海外仓缩短物流周期,开设海外旗舰店布局跨境电商;与国际知名检测机构建立合作完善产品认证体系,设立多语种客服中心,建设国际化售后服务体系……

  这是彩色隐形眼镜生产车间一角。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从黄土高原起步,康视达隐形眼镜产品至今已获得美国、韩国、欧盟等地的上市许可,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公司整体出口额超1000万元。

  从干旱贫瘠的西北小镇,到渐成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愚公移山”的不懈努力,到七年磨一剑的艰难创业;从开拓国内市场,到“走出去”绽放“睛”彩……康视达的成长,给黄河之滨、黄土高原的企业发展,树立了一个榜样、一根标杆。

  一副指甲盖大小的美瞳,“看”见了西北小镇“美丽经济”的成长历程;一家眼镜企业成长突破的故事,是西北民营企业走向世界、绽放“睛”彩的缩影!

  策划:令伟家

  统筹:曹建礼、刘雅萱、闫建华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满满“科技范” 夏种生产跑出“加速度”

  •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完成黄河段掘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