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筑牢国家“大粮仓” 这里积极探索让黑土地保护有了新答案 一起了解↓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筑牢国家“大粮仓” 这里积极探索让黑土地保护有了新答案 一起了解↓

来源:央视网2025-04-21 21:15

  央视网消息: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辽宁省,日前正式印发2025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全省今年实施保护性耕作任务面积将达到1370万亩,这也是辽宁连续第五年大力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接下来,跟随总台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看看辽宁保护性耕作开展得如何?黑土地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这两天,记者来到辽宁省玉米主产区之一的沈阳市沈北新区。距离玉米大规模春播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了,眼前的一大片农田里,还都留着去年秋天收获后剩下的秸秆。农机专家李雪梅和种粮大户杨长春,正跟在一台大型农机后面仔细查看作业效果。

  杨长春告诉记者,过去的传统耕作模式需要在播种之前清除干净地里的秸秆,然后才能进行旋耕、起垄等整地作业。而现在却要将秸秆尽量留存在地里,甚至大面积覆盖在土地上。

  杨长春说,农民们心里都有一本账,过去秋天收完玉米,秸秆要么是一把火烧了,要么是打成捆卖了做柴火、喂牲口。

  从2020年开始,辽宁持续推进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今年的任务面积总计将达到1370万亩,同时鼓励各地在计划任务面积基础之上增加实施面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扩大辐射带动面积。

  国家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掏这么多的真金白银补贴,想方设法要让农民把秸秆留在地里?过去农民眼里麻烦碍事又不值钱的秸秆,怎么就变成了“金疙瘩”?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农机生产管理处处长朱宝玉称:“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就像盖了一个小棉被。秋季、冬季,包括春天播种之前风沙很大很旱的这个时候,就通过秸秆覆盖能实现防风、护土、固沙这样一个好的黑土地保护耕地的提升非常好的效果。”

  秸秆多覆盖、少动土,能够最大程度实现防止土壤的风蚀水蚀。在采访当天,就正好赶上了东北春季常见的大风天。

  沈阳市沈北新区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长春称:“过去像现在就这么大风的时候,你出门恐怕就睁不开眼睛了。土都卷跑了,现在秸秆覆盖在土上,这种情况就很少了。(记者:如果下大雨呢?)下大雨也没事,下大雨秸秆在上头就减少水蚀了,要不然水流失,哪里洼,水就往哪里流,这里就冲出沟来了。”

  辽宁:秸秆还田 免耕少耕 让黑土地可持续利用

  在东北民间,老乡们曾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黑土地的肥沃。但长期大面积种植连作以及追求高产的传统耕作方式,让珍贵的黑土地面临土壤质量和肥力双双下降的困局,而大面积休耕养地又会造成粮食减产。这个从“一根筋”变成“两头堵”的难题,在辽宁正在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实践中探索着出路。

  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农田里,正在进行秸秆全量还田耙混作业。一台台现代农机隆隆作响、上下翻滚,通过高速刀片破碎秸秆,将70%左右的秸秆和土壤混拌至耕作层,地表留30%左右秸秆覆盖,一次性完成了旋耕、破碎、混拌、整地的全过程作业。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艾友营子村某农业合作社技术指导员李剑平称:“通过机器整地,把有机质(秸秆)融入到土壤当中,保持了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的肥力,并且对土壤的保墒软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这一次性整地减少了土地的板结。”

  地上部分秸秆覆盖减少土地风蚀雨蚀,地表下大量秸秆还田,粉碎后与土壤混合在一起变废为宝,增加了农田的地力。

  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土地之所以“黑”,是因为覆盖着一层黑色或暗黑色的腐殖质,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适宜耕作。但在长年的持续耕作生产之下,黑土层不断消耗,要想土壤保持地力、粮食高产,大量化肥的过度使用曾经是农户们的无奈之举。而如今,以秸秆覆盖还田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让黑土地保护有了新的答案。

  喂饱黑土地,打得好粮来。实施黑土地耕作性保护的五年来,变化实实在在发生在了田间地头,靠着秸秆覆盖还田、现代农机推广,地里的蚯蚓多了、地力增加了、产量也提升了。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

  • 京哈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盘锦段主线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智慧光源大脑”是国内首个同步辐射人工智能数据解析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处理同步辐射实验产生的海量复杂数据。
2025-06-24 09:4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半年,近日,有媒体采访多位科研人员,梳理新科普法落实效果。受访的多位科研人员表示,新科普法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6-24 04:50
6月初,依托东南大学共建的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赋能低空经济、数字能源、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链,助力南京打造“6G之城”。这是东南大学勇挑硬核科技创新大梁,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缩影。
2025-06-24 05:00
从国铁集团获悉,近期,沪昆高铁杭州东至长沙南段(以下简称“沪昆高铁杭长段”)安全标准示范线建设拉通试验圆满成功,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最高试验时速达385公里,各项设备指标表现良好。
2025-06-24 05:00
构建新农科人才“四新”培育目标体系。
2025-06-24 03:45
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每日需用38℃以下温水泡脚,擦干后检查趾间有无破损,穿透气棉 袜与宽松鞋,并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血管神经专项检查。基因疗法主要是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改善近端肢体的血液流入,从而改善单个血管小体中的血液再分。
2025-06-24 09:31
既能上天飞行,也能踏海遨游,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AG600“鲲龙”飞机,正是这样的“跨界”航空装备。近期,“鲲龙”喜讯频传——4月20日,获颁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5月6日,批产首架机总装下线;5月18日,顺利完成生产试飞;6月11日,获颁中国民航局生产许可证。
2025-06-23 09:32
记者从展会上感受到,过去几年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倒逼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今,氢能的应用从燃料电池车的单一赛道向其他行业辐射。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丰田中国氢能事业总部领域长真锅晃太表示,中国实现2035年百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的目标面临挑战。
2025-06-23 09:31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高晓宁教授团队和周杰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Oncogene》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揭示PHF19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致命开关”作用,为破解白血病复发耐药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团队首次阐明WTAP-PHF19调控轴的双重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相当于找到了癌细胞的“能量总控开关”。
2025-06-23 09:29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如何选对方向?如何坚定信念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邀请了几名在不同领域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请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投身科研,并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2025-06-23 09:27
一种能够为任何3D打印器官快速设计血管网络的计算模型,可能让我们离无需供体即可移植人工肝脏、肾脏或心脏的目标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利用模型,为一个由肾细胞3D打印而成的1厘米宽环形结构设计了由25条血管组成的网络,整个过程仅用了几分钟。
2025-06-23 09:22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