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央视《音乐公开课》走进郑州轻工业大学:“学唱家乡的歌”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央视《音乐公开课》走进郑州轻工业大学:“学唱家乡的歌”

来源:中国网2025-04-15 13:20

  2025年4月11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乐公开课》栏目携手郑州轻工业大学美育大讲堂,在东风校区大礼堂成功举办“学唱家乡的歌——河南商城民歌讲唱会”。本次活动特邀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专家张天彤教授担任策划与主讲,并邀请多位河南商城民歌非遗传承人和传唱人共同演绎。现场1200余名师生与通过央视频官方账号观看直播的2万余名观众,共同沉浸在这场融知识性、艺术性与互动性于一体的民歌视听盛宴中。

  郑州轻工业大学副校长周立明代表学校致辞

  活动伊始,副校长周立明代表学校致辞。他首先对张天彤教授、各位民间艺术家及央视《音乐公开课》栏目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周立明强调,郑州轻工业大学根植中原沃土,始终高度重视美育工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他指出,本次讲唱会作为学校“美育大讲堂”品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美育浸润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也是学校构建“课堂+舞台+社会”大思政育人体系、用鲜活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益探索,引导青年学子在品味乡音之美的同时,深刻感悟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教授担任主讲人

  讲唱会由张天彤教授担纲主讲与策划。张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田野经验和极具感染力的“解码式”讲解,深入浅出地为观众剖析了商城民歌的地理人文背景、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其“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歌”“叙事歌”“红色歌曲”等多种体裁。她不仅系统梳理了商城民歌的文化脉络,更将民歌中蕴含的生活智慧、人民情感与时代精神娓娓道来。

  来自河南商城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付大坤,省市县级非遗传承人李明凤、杨进莲、余力丽,以及民歌传唱人崔超、邵新、余录金、杨虹、杨素娟等艺术家们,以最本真、最质朴的原生态嗓音,为现场师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唱。从撼动山河的《石硪号子》,到高亢悠扬的山歌对唱《什么天上云又云》;从充满生活情趣的田歌《栽罢黄秧去瞧妻》,到再现劳动场景的《车水栽秧薅秧》;从清新明快的《游春》《放风筝》《一朵茉莉花》,到诙谐风趣的对答体《对花》《十二月点点》;从叙述生活故事的《俺跟二哥隔道墙》《张先生讨学钱》,到描绘嫁娶风俗的《花轿到门前》;最后,传唱大江南北的红色经典《送郎当红军》和《八月桂花遍地开》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艺术家们的精湛演绎,让“田埂上的交响乐”在大礼堂中久久回荡,赢得了师生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讲唱会正式开始前,郑州轻工业大学师生还以拉歌的方式现场互动演唱了多首河南民歌。活动结束后,现场师生反响热烈,纷纷表示这场讲唱会不仅让他们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商城民歌,更深化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了身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豪感。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学生在活动中所展现出的积极参与度、良好互动氛围和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也得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活动导演及张天彤教授的高度评价与认可。 

  此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乐公开课》走进郑州轻工业大学专场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校师生奉献了一场高水平的文化艺术盛宴,更是学校深化美育浸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又一次有益实践。活动有效引导了青年学子在歌声中汲取文化养分,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激励他们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青春传承人”,为学校营造了更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

  • 习近平会见乌兹别克斯坦总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2025-06-17 10:02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2025-06-17 09:56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2025-06-17 09:52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2025-06-16 09:50
6月14日,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内,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
2025-06-16 09:50
新农人之“新”,不仅是身份上的“新来”之意,更在于他们的技能、理念、思维之新。
2025-06-16 09:49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