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守护古城文脉 延续历史风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守护古城文脉 延续历史风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来源:人民日报2025-03-24 08:39

  云南丽江

  倾听茶马古道的岁月回响

  本报记者 李茂颖

  云南丽江古城,依山傍水,随坡就势、沿水布局,与周边构成了“山、城、田相连,水系遍布”的格局。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行走其间,可以感受农耕文化、茶马古道的历史以及城镇发展留下的脉络。

  踏入古城四方街,游人比肩接踵,孩童嬉戏打闹。在这座沉淀了数百年岁月的古城里,厚重的历史、绚丽的文化、美好的生活共同交织出一首悠悠长歌。

  民俗文化传承不息

  沿着巷道从四方街穿过科贡坊的大门,天地院就隐匿在小巷的深处。

  这里是典型的纳西族传统院落,采用了“三坊一照壁”的传统建筑结构,迄今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天地院的负责人和学光,正悉心打理着庭院中的花草。

  一进入天地院,正房堂屋的房门映入眼帘。房门由六扇可开可合、可装可卸的长条形隔扇构成,又被称作六合门,中间的四扇门雕刻着四季花卉。“门上雕刻着四季。”和学光说。

  纳西民居天井的地面,常以鹅卵石与瓦片铺就,纹理间尽显古朴。和学光钟情于用草木花卉来装点院子,从古城周边找来不少盆栽,四季更迭,小院绿意不减。房前屋后,花香馥郁,满是诗意。

  丽江古城内的民居,大多是天地院这样的院落式建筑,多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的格局。整个古城,从城市布局到民居设计,无不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从高处俯瞰,丽江古城并不追求方正规整,城镇布局随形就势,高低错落的屋顶轮廓勾勒出不拘一格的线条。近年来,丽江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恢复性修缮了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299户、院落236个。

  一座“活着”的古城,绝非仅有古老建筑,更在于传承不息的民俗文化。在天地院里,人们可以观看纳西原生态歌舞、书写东巴象形文字。古城中像天地院这样的院落,大大小小有30多处。“一切都与昨天有关,一切更与今天有关。”天地院“茶马记忆”展厅里的这句话,道出了古城的生机。

  古老的供水系统沿用至今

  在玉龙雪山的一片银白映衬下,丽江古城更显宁静。

  冰雪融水化作河流,穿城而过。水,是丽江古城的“血脉”,数百年来静静滋养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丽江古城拥有古老而精巧的供水系统,水系为古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动,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漫步古城,百桥横跨、千巷纵横、清溪环流,“小桥流水人家”被具象化为真实的生活场景。“古城的特点,就在于依河布街,家家户户门前有河、屋后临渠,跨河筑楼、引水入院。”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讲解员和茂蝶说。

  放水冲街,是四方街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一习俗从茶马古道兴盛之时一直沿袭至今。西河水位略高于四方街,岸边开凿引水口,搬开可移动的条石,汩汩流水便顺着地势而下,冲走青石板街道上的尘埃。

  丽江也被称为“桥城”。350多座桥梁,宽窄各异,既有石砌的拱桥,也有简易的木桥,很多桥的历史都在数百年以上,桥上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桥不仅沟通起街巷与民居,也是人们歇息乘凉、买卖小吃的场所,由此孕育出丽江独特的“桥市”文化。从四方街市延伸出去的大石桥,曾经是麻布买卖的集中地,见证着几百年里古城的商旅往来、市井烟火。

  如今的大石桥,成为往来游客青睐的取景地。古桥、流水,与身着民族服饰的游客一道,构成一幅幅充满活力的画面,延续着丽江古城的浪漫与风情。

  文化地标聆听百川汇流

  “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木府万卷楼前的这10个字,将边地古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娓娓道来。狮子山拱卫、护城河萦绕,木府的选址与布局十分讲究。作为丽江木氏土司府的衙署,木府始建于明代,后来历经多次扩建和修缮,形成了现有的建筑群布局,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等沿中轴线依次排开。历经400多年风雨的木府,作为丽江古城中的重要文化地标,聆听着各民族百川汇流向前的历史回响。

  木府旁的牌坊上写着“天雨流芳”4个大字,汉语取“天降芳雨,润泽百姓”之意,而在纳西语中意为“去读书吧”,由此可见当地各族群众对读书教育的推崇。“斗拱是典型的汉族建筑工艺,门窗上的雕花雕刻又体现了纳西族传统建筑工艺,藏族建筑工艺也融入其中。”站在万卷楼前,和茂蝶说。

  丽江古城涵盖了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大研古城、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束河古镇、有着原生态纳西村落的白沙古镇,融汇了汉族、白族、彝族、藏族、纳西族等多民族文化特色。作为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丽江古城以包容与开放的姿态,历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源源不断地孕育出充满魅力的文化新形态。

  古城中,腊排骨火锅等美食独具特色,普洱茶香气四溢,还有不少游客端着一杯云南小粒咖啡。夜幕降临,四方街迎来了它最迷人的时刻。纳西古乐在街巷中回响,袅袅余音吟咏着往昔的岁月。不远处的广场上,民谣悠扬,吉他声与歌声一道,讲述着丽江古城今天的故事。

  山西平遥

  留住古城的历史记忆

  本报记者 郑洋洋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山西平遥古城是热闹的。古香古色的南北大街上,到处回荡着叫卖老陈醋、推光漆器、平遥牛肉的吆喝声。许多本地人在此生活,街巷中不时能看到居民从老房子进进出出。还有不少穿着传统服饰的游客,站在精美的老宅雕花装饰下拍照——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

  在靠近古城西城墙的不远处,有一条站马道街。这里坐落着一座晋商老宅,高大的雕花门楼前,一圈木栏杆围住了下沉的一块地板。“这是历史的见证。”老宅的运营负责人赵渊豪介绍,这是前几年修缮宅院时发现的,经专家论证,是老平遥城的路面。古城以前发过多次大水,导致如今整体地势抬高了至少1米。“我们把它保护起来,留住古城的历史记忆。”赵渊豪说。

  踏入大门,迎面是一堵木照壁。壁上雕有一只鹿,脚踏祥云,在莲花丛中回首,寄托着主人的美好期盼。院内的青砖木构下,挂着一串串大红灯笼。门上,透雕挂落、莲瓣垂花,做工精巧。

  老宅最早叫栖凤楼,整座宅院布局严谨、造型简朴,雕刻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老宅的历史,与这条街道、这座古城,都密不可分。”赵渊豪说,老宅最早兴建于元代,现在的主体是明清建筑,主人是平遥有名的商人冀氏家族。

  近年来,平遥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制定出台保护修缮工程资金补助实施办法,投入补助资金1500余万元,根据传统民居破损程度给予每平方米400元—1400元资金补助。平遥县投入9.8亿元,开展风貌整治,拆除违建57处,整治彩钢瓦等不协调建筑物4000余处,实现了古城历史风貌的恢复与延续。同时,进行雨污分流、电网提升改造,让古城居民取暖、用电等更方便。“再也不怕雨天积水了。冬天,也不用蜂窝煤取暖了,古建安全也多了份保障。”赵渊豪说。

  走进老宅的房间,仿佛进入了一座小型博物馆。玻璃展柜里展陈着冀氏家族的族谱,还有平遥本地生活用品:手炉、瓷盘、刺绣、推光漆器……讲解员热情地向游客讲述:“冀氏先祖冀斗龙曾在福建做生意,把福建漆器髹饰技术和推光擦色传统工艺结合,办起了平遥第一个前店后厂的专业漆坊……”

  来到老宅最后一进院落,一股浓郁的醋香扑面而来。原来,赵渊豪在这里摆了几口醋缸,缸内盛满陈醋,供游客参观、购买。“这些醋,都是冀家后人酿的,也是冀家从前经商的领域之一。”赵渊豪说。

  如今,冀氏老宅已成为平遥古城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的重要范例。目前,平遥已经完成普查、建档、挂牌并公布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工业遗产共计506处。平遥县住建局局长吴旭海表示,平遥将继续以绣花功夫保护古城历史建筑,培育一批类型多样、影响广泛的活化利用成果。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方向晨:做服务“国之大者”的工程师

  • 中国救援队伍完成缅甸地震救援任务抵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当前意识研究主要聚焦于在大脑皮层中寻找意识体验的神经相关物,但对脑深部皮层下结构的研究较少(如丘脑)。
2025-04-08 10:01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规划遵循世界农业强国建设规律,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对农业农村发展谋篇布局。
2025-04-08 09:57
活动中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4.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5.6‰。
2025-04-08 09:54
在养老服务领域,智能机器人能帮助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目前,一些企业研发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帮助老人取快递,还能把老人抱到轮椅上、搀扶老人走路等等,可大大减轻照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2025-04-07 10:03
长江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孕育着超过4300种水生生物,形成了独特且复杂的生态系统。长江生态系统在国土空间生态格局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2025-04-07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