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高铁到运河,奋斗者们这样书写春天的答卷
首页> 地方频道> 经济 > 正文

从高铁到运河,奋斗者们这样书写春天的答卷

来源:央视网2025-02-27 11:04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2月26日)我们继续“干字当头开好局”系列节目。新春佳节的欢腾气氛刚刚散去,神州大地的建设热潮已经是如火如荼。从南国水脉到中原腹地,建设者们以“满格状态”按下复工“快进键”。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进两条改写区域发展命运的“国家动脉”——平陆运河和平漯周高铁。平陆运河修成之后将极大地缩短西南地区货物出海的距离。而平漯周高铁则填补了豫东南地区的高铁空白。今天的节目我们就一起去现场看一看那里的建设者们是如何开启春天“第一战”的。

  梁龙平今年36岁,在广西平陆运河马道枢纽从事模板现场管理工作,安全检查是他每天例行的重中之重。冬春季节,正值广西旱季,是施工的黄金期,工程建设的每一寸拔节生长都有人在背后默默坚守。这个春节,梁龙平和一万多名建设者一起留守工地,铆足干劲抢时间、抓进度。

  脚下林立的钢筋搭起的就是模板,所有工人都在这些巨大的钢筋缝隙边缘行走和施工。总在梁龙平身后站着的、少言寡语却时时关照的是他的爱人黄仁容,他们都来自云南昭通。2023年11月,夫妻俩一起来到这里。

  夫妻俩参与的这项超级工程,是一方百姓走向世界的期待,更是一个国家突破地理局限的雄心。

  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毗邻珠三角经济带,拥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和得天独厚的北部湾,是唯一拥有出海口的西部省份。但这一切,却没能成为广西经济腾飞的引擎。

  从地图上看,广西水网密布,但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海拔落差,大部分河流未能就近向南入海,而是一路向东流淌。正因如此,长期以来西部货物出海总是“舍近求远”,从西江经过珠江到广州绕道出海。海洋优势无法向内陆蔓延,水运通道存在“断点”。广西,如何才能向海图强?

  2022年8月,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北起广西南宁平塘江口,全长134.2公里,自北向南建造马道枢纽、企石枢纽、青年枢纽,沿钦江进入北部湾。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工程,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建成后,将直接开辟我国西南地区运输距离最短、最经济也最便捷的水路出海通道。

  平陆运河集团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耀飞:“按照我们的测算,如果说走平陆运河出海,缩短了这个内河里程560公里。比如我们到越南海防港跟东盟的贸易,海上跟内河的里程加起来(缩短)达到1100公里以上。单单我们测算的这个运费(缩减)达到了每年52亿元直接经济效益,整个广西经济的发展,包括我们西南地区的发展,可能都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按照计划,平陆运河将于2026年建成通航。此刻,项目工地塔吊林立,机械轰鸣,16000多名建设者、5000多台(套)大型设备正在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赶工期、抢进度,全力推进平陆运河施工建设。

  在平陆运河企石枢纽的施工现场,我们遇到了正要上工的咪缅由批。咪缅由批是彝族人,来自四川,今年23岁,是这个工地上最年轻的塔吊司机。塔吊控制室距离地面90多米,这漫长的攀爬距离,他每天最少要往返4趟。

  平陆运河企石枢纽塔吊起重司机咪缅由批:“第一次爬的时候是40米的那种(塔吊),刚开始就是特别害怕,腿也是发抖,一步一个脚印,就是冒着汗慢慢爬上来,然后练成了这个胆量,慢慢就习以为常了。”

  为了一线工人的安全,这里的塔吊,每一级都有可休息的平台,咪缅由批爬起来如履平地,我们赶不上他的速度,只能望尘莫及。一个月前,咪缅由批结束了上一个工地的工作,从家乡来到这里。悬吊在高空的塔吊控制室,大小不足三个平方,今年春节,咪缅由批便是在这儿度过的。

  咪缅由批:“信念就是想着家里面的生活能多改善一点,只要自己够努力,就会有希望的。”

  此刻,一个走出大山的年轻人,和一个让家人生活得更美好的愿望,挤满了这三平方米。

  作为平陆运河通向海洋的“最后关口”,十五标段的航道建设尤为关键。这里属于钦州湾滨海滩涂地貌,施工中存在航道狭窄、水深不足、岩石坚硬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项目方请出了大型绞吸船——“天骅”船。

  平陆运河航道十五标项目部总工程师何晓文:“我们这个船它都是24小时(作业),它是三班倒,船员也都很有战斗力。新的一年就是2025年,我们相当于是决战,我们就是在今年年底,我们要基本上完成所有的施工任务。”

  程耀飞:“等到平陆运河修通以后,我们肯定能看到千帆竞过,能看到整个江上,我们说河里有水,水上有船,船上有货,特别是带动两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整个沿线群众生活的改变,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那这个不一样的,心情非常激动。”

  一条运河,一个国家的远见。从京杭大运河到平陆运河,中国人用千年智慧证明,运河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未来的钥匙。

  四通八达的水网,不仅会成为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纽带,也将把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带向更广阔的未来。

  元宵佳节刚过,位于河南的平漯周高铁站前五标项目的管理人员和施工班组开始陆续返岗。

  陈文明,平漯周高铁五标项目工程部的质量负责人,在这个项目已经快三年了。作为河南人,建设自己的家乡,他说,那得更攒劲儿才行。开工第一天,便马不停蹄地前往施工现场。一会儿叮嘱工人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一会儿查看挂篮安装是否牢靠稳固,都是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细节,但他却丝毫不松懈。因为距离施工现场40米左右就是京广高铁,平均5到10分钟就有一趟飞驰的高铁列车经过,这对现场施工安全要求极高。

  中铁十五局平漯周高铁五标项目工程部质量负责人陈文明:“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对每一个节段都进行了精细控制,使用我们的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进行精密测量,并把我们的测量数据实时传输到我们的铁路建设平台线性监测模块上去。我们控制得那么精细,主要是为了让我们的列车平稳运行。当我们能做得更好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就会有一种幸福感,有一种成就感。”

  平漯周高铁正线全长近200公里,西起郑万高铁平顶山西站,经平顶山南站、漯河西站,最终接入郑阜高铁周口车站。一旦建成运行,将填补豫东南地区的高铁空白,并串联起平顶山、漯河、周口3个市,带动沿线20个县区、超3000万人口融入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河南铁建投集团高铁公司工程技术部负责人李亚东:“为确保实现2025年桥梁工程基础及下部结构全部完成,各施工单位以饱满的热情、崭新的面貌,在生机勃勃的春日,争当“火车头”,跑出“加速度”。”

  春潮涌动,实干开局,各地都在加速推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在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正向竣工节点冲刺,预计下半年建成通车,将为贵州再添一条交通大动脉。在广东,船舶川流不息的珠江口,狮子洋通道项目建设紧锣密鼓,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在海南,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项目的现场,T3航站楼屋盖钢结构初步成形,预计今年底完工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000万人次的保障需求。

  这些穿山、越海、向天的重点工程,不仅勾勒出我国立体交通网的壮阔图景,更承载了这片广袤大地上,人们对更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从通江达海的运河梦,到轨道上的城市群,建设者们正以“战斗模式”诠释“中国速度”。他们的脚下,是西部开放的新门户,是中部崛起的强支点,更是一个国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他们的手中,是区域发展的希望,是经济腾飞的引擎,也是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的故事里,跳动着这片土地的奋斗脉搏,而他们的每一步努力,都在推动着时代的壮阔前行。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春天里的“三省赶一集”

  • 河北唐山港:科技赋能智慧港口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3月17日16时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云遥一号55-60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中科卫星06星、07星。
2025-03-18 01:55
“昼夜温差真的能催芽,看!这些小瓜苗又长高了1公分!”在松荫轩智慧农场暖棚,六顶“小黄帽”在苗床间晃动,园艺社的孩子们一边用尺子测量一边记录数据,几双小手轻轻拨开土壤,细致地为新一批种子“安家落户”。
2025-03-18 01:55
在最近的科技新闻中,人工智能依然备受关注:能看会写的AI医生、灵活拧螺丝的机器人、会自己“脑补”物理规律的视频生成模型……
2025-03-17 08:57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驱动未来发展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引发广泛关注。
2025-03-17 02:10
番茄像葡萄一样成串生长,可以揪着吃。走进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北京京农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智慧温室产业示范园,无土栽培串收番茄,经过一系列改良升级,正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2025-03-17 02:10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有3个“80%”令人瞩目: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民营及中小企业。
2025-03-17 02: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