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国上山遗址发现距今一万年的稻米酒
首页> 地方频道> 科学 > 正文

我国上山遗址发现距今一万年的稻米酒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12-11 15:56

  中新网12月11日电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聚焦我国浙江上山文化遗存,利用多种微体化石分析技术,发现了东亚最早酒类酿造新证据,揭示了一万年前上山遗址稻米酿酒技术。该研究通过气候、微生物和植物资源的多学科证据,展示了生态与文化因素在早期农业起源中的协同作用,探讨了稻米酿酒的技术过程及其与文化、环境的关联以及这一发现对稻作农业起源与早期社会发展的意义。

  该团队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采集了12件陶器残片。这些陶器代表发酵、盛装和烹饪等用途。样本采集后,团队对每个陶器的内表面残留物以及陶胎、文化层沉积物等标本进行微体化石提取与分析,包括植硅体、淀粉粒和真菌,以确定陶器的使用功能和食物加工方式。

  植硅体分析显示,陶器残留物和陶土含有大量驯化稻的植硅体。这表明稻米是上山人群的重要植物资源。同时,稻壳和稻叶被用于陶器制作,进一步证明稻米在上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该研究在陶器残留物中发现了多种植物的淀粉粒,如稻米、薏苡、稗草、小麦族、橡子和百合。较多淀粉粒表现出酶水解和糊化的迹象表明存在发酵过程。进而,研究发现了大量真菌成分如红曲霉和酵母细胞,其中一些显示出典型的生长发育阶段。这些真菌与传统酿造曲酒时使用的真菌种类相关,如红曲霉是中国传统红曲酒酿造使用的主要霉菌。

  研究分析了红曲霉和酵母遗存在不同陶器类型的分布,发现了小口罐中的数量显著高于用作炊器的罐和用来加工一般食物的大口盆。这表明,陶器类型与特定功能相关,其中小口罐可能专门用于酿造发酵酒。

  同时,在数量和种类上,土壤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种群与陶器上的发酵微生物群存在显著区别。这一差异可以排除陶器上的微化石遗存是埋藏后形成的可能性。显微镜观察记录的红曲霉和酵母菌不同发育阶段,如闭囊壳、菌丝、酵母芽殖的各种形态,是在活性发酵过程或存储于发酵容器时形成。因此,真菌的发育形态能够反映出它们在特定温湿度条件下的活动,而这些条件在一般土壤埋藏过程中无法满足。

  进一步,为探讨发酵过程可能造成的微植物和微生物的形态变化,该研究使用稻米、红曲霉和酵母菌模拟传统的发酵过程,并将实验结果与陶器样品中的微化石特征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上山遗址陶器的真菌遗存和现代发酵产生的真菌形态高度一致,尤其是红曲霉闭囊壳和菌丝特征以及酵母菌的芽殖形态。这证实了该团队对上山酒遗存鉴定的可靠性。

  上述研究表明,在稻米驯化早期阶段,上山人群采用广泛的生计策略并使用陶器,特别是利用小口罐来酿造以红曲霉为主要糖化剂的稻米曲酒。这一酿造技术在上山文化早期出现,与稻米驯化和全新世早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相关。驯化稻为酿造发酵酒提供了稳定资源,而有利的气候条件为真菌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条件,从而促进酒精发酵技术的发展。研究认为,这些酒精饮品可能在仪式性宴飨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凸显酒精饮品作为人群交往及人神沟通仪式的媒介功能。稻米酒的这一特殊功能或是推动新石器时代中国水稻广泛种植、利用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稻驯化和稻米酿酒是东亚地区农业和食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上山文化的稻米酿酒证据,可以追溯东亚农业起源和早期饮食文化的形成过程。这对剖析水稻驯化路径和技术演变乃至世界农业和酿酒史具有重要的填补性价值。这一研究揭示了早期稻米酿酒的复杂性与创新性,为探索东亚地区稻作农业的起源、早期社会结构和技术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2月10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开往春天的列车

  • 污水变资源 微藻“显神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