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原标题:让绿色为底绘就生态画卷——亮丽北疆·奋进通辽系列报道之三
开栏的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内蒙古通辽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
75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辽市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通达融媒微信公众号开设《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专栏,全面展示通辽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现全市上下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通辽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曾经的通辽“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沙地面积达到4104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2.9%,是科尔沁沙地的主体地区,也是全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之一。为摆脱风沙危害,从1978年开始,通辽市坚持把防沙治沙、保护生态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进科尔沁沙地治理取得新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着力实现沙化土地良性逆转。坚决打赢生态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通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在推进沙地治理进程中,通辽市重点实施了“三北”工程、“四个千万亩”生态工程、欧投行贷款造林项目、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2023年启动实施了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五个千万”工程,同风沙奋战,向沙漠进军,在沙海中播撒绿色的希望,在科尔沁大地上绘就了防沙治沙新画卷。经过40多年的不懈治理,全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植被覆盖率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增加到17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49%,比1978年的8.9%提高了10.59个百分点;草原面积稳定在266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4.86%,比草原退化最严重时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市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2000多万亩农田、2000多万亩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平原区90%以上基本农田实现林网化,绿色通道建设总里程7000多公里,国省干线绿化率达90%以上,3000多个村屯全部绿化,沙区植被盖度明显增加,初步构建了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功能比较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
“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与持续治理,这片保护区终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已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夏天这里变成了花的海洋,美得让人心醉神迷。”在扎鲁特旗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鲁特旗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林宏青感慨地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老百姓最有获得感、最有发言权。“治沙这事,我真是满心欢喜,这不仅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草场,更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啊!”牧民阿古拉站在自己的草场上,满脸笑意地分享着他的喜悦。
今年以来,通辽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项目如火如荼地展开,建设规模110万千瓦(风电40万千瓦、光伏70万千瓦),防沙治沙任务由16.4万亩扩面至30万亩以上,到2030年完成风电光伏治沙装机规模350万千瓦、沙地治理51.6万亩。明确科左中旗、扎鲁特旗为今年“一体化”工程项目区,16.4万亩防沙治沙任务和2.4万亩新能源建设任务全面落实到位。这一项目的开展为沙化土地的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焕发科尔沁沙地的生机与活力。
在霍林郭勒露天煤矿,曾经的“生态短板”变成了“生态样板”,生态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以来,北露天煤矿以“打造我国北方高寒地区绿色矿山标杆”为目标,积极开展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累计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2116亩(含坡面)。在生态恢复治理过程中,北露天煤矿采取“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技术路线,实施六项治理措施,摸索出一系列解决高寒地区生态修复难题的有效治理措施。现如今,煤矿治理区域“自维持、免维护”的自然生态系统已基本形成。排土场到界台阶的治理率达到100%、地表腐殖土利用率达到10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植被覆盖度达到90%。2022年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列为正面典型案例,并在全国宣传推广。
坚持久久为功,建设生态文明。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和蒙古马精神,坚决扛起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政治责任,以实际行动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为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贡献力量!
作者/王欢 图片/华维光 张启民等
编辑/马月 校对/宋雅丽
一审/乌英嘎 二审/于露
终审/斯琴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