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处暑:秋凉渐起,防燥养肺
首页> 地方频道> 卫生 > 正文

处暑:秋凉渐起,防燥养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8-22 08:29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暑气还未完全消散,阵阵凉风带来了久违的舒爽。在这难得的惬意中,处暑节气一身清朗,如期而至。

  今年8月22日为处暑日。此时节,天空湛蓝,云朵飘逸,凉意渐起,蝉鸣渐渐消散,天地之气舒适宜人,飒爽的秋色率先在北方大地铺陈开来。

  暑气渐消,秋意初显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公历每年8月23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进入处暑节气。

  俗话说“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在节气排列顺序上,为何含有“暑”的处暑排在立秋节气之后?众所周知,三伏天是我国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而立秋往往处于三伏天的中伏,此时天气仍然比较炎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到了处暑,三伏将尽或已尽,暑气开始消退,酷热的天气到了尾声,所以处暑在立秋之后,处暑即“出暑”,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

  处暑时节,气温逐渐下降,北方会越来越凉爽,昼夜温差逐渐增大,但很多地区还会出现高温天气,人们把立秋后的高温天气称之为“秋老虎”。南方俗谚说“处暑十八盆,天气自然凉”,意思是处暑后天气依然炎热,人们每天需用一盆水冲凉,待洗过18盆,到了白露节气,才能感觉到真正的秋凉。

  虽暑气尚未散尽,处暑时节已有秋高气爽的初秋味道。农谚说“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此时“早晚凉”的天气特征越来越明显;时不时会下一场细雨,送来人们渴望已久的清凉,正所谓“渐有新凉递好秋”。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时节,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还会把捕到的猎物摆放在地上,如同陈列祭祀;天地间万木生长由盛转衰,即将开始凋零,大地的肃杀之气逐渐昌盛起来;历经了春耕夏播,农作物进入成熟期,五谷丰登的时节即将到来。

  处暑是暑热的休止,也是秋收的序曲。这一时节,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的累积。此时,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些夏秋作物也即将成熟;黄河中游晋南地区春玉米大多开始进入乳熟期,复播、晚播的秋作物也进入开花、授粉和籽粒形成期,棉花也进入了吐絮收获期……广袤的田野步入“稻花香里说丰年”的阶段,丰收图景已近在眼前。

  “处暑处在夏秋交替、由热转凉的时期。此时,溽热的暑气渐渐消退,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气渐起,即便天气炎热,也不像暑夏之季那样熏蒸难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李晓玲介绍,此时养生不仅要滋阴防燥、润肺养肾,还要重视身心并调,减轻身心负担。

  处暑吃鸭,滋阴补虚

  对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就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沿海部分地区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庆祝禁渔期的结束,欢送渔民驾船出海。此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生长得比较成熟,适合捕捞。处暑过后,便是各种海鲜上市的时节,人们可以大饱口福,尽情享用肥美的海鲜。

  俗话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鸭子的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烤鸭、白切鸭、柠檬鸭、荷叶鸭、酸梅鸭、酒酿蒸鸭、八宝鸭……处暑这天,老北京人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这是选用百合、陈皮、蜂蜜、菊花等养肺生津的食材制作而成的鸭子,味道可口;在江苏地区,人们会烹饪一道鸭子菜,盛出的第一碗还要先请邻居尝尝,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之意。

  “鸭肉味甘性凉,不仅可以滋阴养胃,还可以缓解阴虚火旺,起到祛火降燥的作用。”李晓玲介绍,《本草纲目》记载,鸭肉能“填骨髓、长肌肉、生津血、补五脏”,可补虚生津、利尿消肿,体虚有热、食欲不振、潮热汗出、大便干燥、心烦失眠或水肿的人,秋季可适当多吃鸭子。

  在福建福州,处暑节气有吃龙眼配稀饭的习惯,当地人认为,夏天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多,这样可补充能量;广东人在处暑有喝苦凉茶的习俗,意为入秋要吃点“苦”;浙江人则喜欢吃点“酸”,当地人说“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

  “处暑之后早晚温差逐渐增大,秋燥渐显,饮食上宜‘增酸减辛’。”李晓玲介绍,此时可以多吃山楂、苹果、葡萄、柠檬等酸味食品,多喝水补津液,适当食用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南瓜、萝卜、蜂蜜、芝麻、百合、银耳、荸荠等。随着天气转冷,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

  民间说“处暑秋梨最养人”,处暑吃秋梨有着健康喜乐、远离烦恼的美好寓意。“秋梨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秋天食用。”李晓玲说,梨子也可榨汁、炖煮,对脾胃虚寒的人很有帮助。处暑过后天气日渐干燥,一口咬下清甜多汁的秋梨,别提有多滋润了!

  迎秋赏景,收敛神气

  处暑过后,天气渐凉,民间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不过,‘秋冻’也需灵活变通,关键在于随时调整衣物。”李晓玲说,对于青壮人群来说,天气转凉时不宜过早、过多地穿厚衣服,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处暑之时,暑热未尽,虽有秋风送爽,但一日之中温差较大,早晚较凉而中午炎热,因此不可一味“秋冻”,当天气骤然变冷时,也应适当增添衣物,以凉而不寒为宜。同时,应注意腹部的保暖,勿使脐部受凉,以免影响脾胃的功能。

  处暑之后,秋高气爽,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民间素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指暑气消散后,天上的云彩不像大暑之时厚重成团,而是疏淡自如,显得格外悠闲自在。专家建议,此时不妨走出户外,徒步郊游、登高望远、观云抒怀,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金色的秋天。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秋天养‘收’,不宜做运动量较大的运动,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和体质虚弱者。”李晓玲说,处暑时节的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增大,可以选择慢跑、太极拳、五禽戏或作呼吸吐纳、扩胸运动等锻炼方式,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这样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此时早晚天气凉爽,运动时间选择在一早一晚比较适宜。

  随着暑热渐退,秋意渐浓,自然界逐渐开始呈现萧瑟的景象。“自古逢秋悲寂寥”,人们容易触景生情而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在时令转变中,要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以保生机元气。”李晓玲建议,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要注意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情绪平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时可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活动安神定志。

  中医认为,秋天阴气渐增、阳气渐减,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收。“此时需注意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争取每天多睡1个小时。”李晓玲说,一般来说,秋季睡眠以晚上9时至10时入睡、早晨5时至6时起床为宜,中午时分应注意午休片刻,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保养精气、缓解秋乏。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八月将末,秋景初微,告别夏的绚烂,迎来秋的内敛,在不可逆的岁时变迁中,愿我们满怀希望,迎接下一站的精彩。(记者 王美华)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数字丝路发展论坛新闻发布会

  • 不再遗憾!因为“这条小鱼在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药膳制作师既要懂烹饪,是餐厅的大厨,又要懂中医药理论知识,特别是能够作为食药物质的中药材。
2025-07-03 09:55
运动有助于健康和抗衰老。但究竟是什么让运动有这种奇效呢?我国研究团队历时6年,首次系统解析了人体对急性单次运动与长期规律运动的分子-细胞动态响应谱,揭示肾脏是运动效应的关键应答器官——其内源代谢物甜菜碱作为衰老延缓的核心分子信使,通过靶向抑制天然免疫枢纽激酶TBK1,协同阻遏炎症并缓解多器官衰老进程。
2025-07-03 05:20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