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上海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首页> 地方频道> 科学 > 正文

上海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来源:人民日报2024-06-04 08:4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海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走企业、进园区、探访科研机构,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在上海采访,常常感叹“没想到”“看不够”:

  在传统制造业,“智造”新动能催生出一项项技术革新,让传统企业迸发出新活力;

  在新型研发机构,有组织的科研新模式不断探索,高校和企业联合向新技术发起挑战,集成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在产业新空间,面向未来不断拓展产业体系发展方向,加快培育产业增长新动能……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上海高质量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重点产业集群深耕壮大

  长江口,长兴岛,振华重工生产基地,一艘红白相间的JSD6000深水起重铺管船引人注目。这是全球最先进的海工船之一,可在3000米超深水海域的海洋环境中进行高效、安全的海上油气铺管作业。

  “5月28日,这艘船正式完工。它可用于浅水、深水、超深水铺管作业,水下打捞、平台拆装、海上风电安装等海上起重作业,作业海域可覆盖全球主要海域。”JSD6000深水起重铺管船项目经理冷喜嘉说。

  振华重工聚焦主业、专注专业,不断以科技创新保持装备的先进性和竞争力,打造了新一代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全球单臂架起重量最大的1.2万吨起重船“振华30”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参与建设了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港珠澳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等一批重大工程,累计参与全球70%以上的自动化码头建设。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承载。

  走进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在一整面墙上,记录着每一艘已交付船的画面。截至今年5月21日,外高桥造船累计交付的各类船舶、海工产品达568艘(座)。去年11月,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顺利交付,今年元旦开启常态化商业运营以来累计搭载约15万名中外游客,意味着中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了标志性一步。目前,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已下坞开始搭载总装。

  2023年,上海造船业完工量约660万载重吨,全年船舶与海工总产值达1007.10亿元,同比增长约8.7%。上海正在加快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安全高效产业链,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码头,是船舶的港湾,其吞吐能力和科技水平是港口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

  洋山港四期码头,创造了世界最大的无人码头的奇迹。如今,又有一个奇迹诞生在上海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

  上港集团罗东公司副总经理石岩介绍,洋山港四期码头在地面布置了6万个磁钉,无人车通过磁力循迹引导进行作业。而罗泾码头采用的无人车通过北斗导航,做到了全场无循迹的自动引导,从而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上海重点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

  来到上海汽车集团临港生产基地,展示厅里,四款不同的电动车——智己、飞凡、荣威、MG(名爵)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今年4月,上汽乘用车双品牌全球终端销量超7.3万辆,同比增长27%;1—4月,上汽乘用车双品牌全球累计终端销售逾29万辆,同比增长23%。

  不同的车型、不同的型号、不同颜色的车,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行进——在上汽车间,其流水线上的制造与众不同:每个工位的安装工人面对不同的车,做的是不同的工作。

  “用一条生产线,生产不同的车,这是一套柔性的制造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与智能装备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提质增效、节本降耗和生态培育目标。”上汽制造工程部总监宋政说。

  巩固提升重点优势产业,抓紧提前布局未来产业,上海制造业升级步履铿锵。

  位于松江的正泰电气,着眼于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目标,从低压电器制造走向高压电力装备制造和提供能源供应解决方案。公司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运作,健全三级研发体系,设立四大产品研发院,一项项“卡脖子”技术得到突破,一个个“专精特新”产品进入市场。

  走进青浦智能谷园区的钱江机器人公司,很难想象它的母公司爱仕达从做锅具起步,而今已发展为一家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

  随着机器人数字化工厂投产运行,钱江机器人正持续构建和完善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体系,让各类机器人在不同应用场景“大显身手”。

  目前,上海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3.9%,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去年达到1.6万亿元。

  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创新链产业链加快融合

  一款全球首创、会抛光打磨高精度大构件的机器人,从实验室原理样机到产品定型,需要多久?

  “仅用时半年就完成了5轮迭代设计,目前已在海内外售出上百台。”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张华军,将团队近4年来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的高效成果,归功于体制机制创新。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上海首批试点单位,启动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学校实行教师分类多元评价考核,打破原有唯论文、项目、“帽子”的单一评价方式,细分出19个类别的人才职称晋升通道。

  新规支持下,2021年11月,在对接了十几家大型企业后,张华军在“大零号湾”跟苏州一家研制机器人精密传动装置的企业达成合作,成立了上海赛威德机器人有限公司,这是上海交大首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之一。张华军组建的科研团队,很快就招募到了来自学校人工智能、计算机、机械、电控、液压传动等学科交叉的科研人员一起攻关。

  “小到孵化器、加速器,大到科创园区、研发用地、工业用地,以及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私募基金,‘大零号湾’能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匹配各类资源。”闵行区科委副主任徐晖介绍,目前,定位于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大零号湾”,已有70多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产业化,估值超过100亿元,整个区域累计汇聚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加快融合,才能高质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10年来,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已由2014年的3.4%提升至2023年的4.4%,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

  与龙头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样让联影集团尝到甜头。

  10年前,国内的大型三甲医院基本不用国产设备,而今,联影集团的多项“世界首款”“全国首款”高端医疗装备,服务了国内外1万多家医疗机构。

  “产学研医机制的支撑,是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说,为助力上海构建更高水平的全球创新网络,联影加入上海市科委发起的“探索者计划”,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展开产学研医联动,推动基础研究,促进科研转换,让医院“出题”、企业“答题”。

  “上海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说,上海深入推进国家赋权改革试点任务,6家试点单位完成成果赋权675项,转化金额超10.6亿元。全市集聚2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日均新增科技企业370家,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50.2件,持续领跑全国。

  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联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上海嘉定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每12分钟就有一台弧焊机器人下线。伺服电机来自浙江衢州、谐波减速机来自江苏苏州、外壳来自安徽宣城……供应商不出“苏浙皖”,这台国产机器人实现了所有零部件“全长三角造”。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机器人产能占比全国逾50%。2022年,上海市经信委向苏浙皖三省相关部门发函,商请支持打造首款“全长三角造”机器人。该计划中,新时达被推举为首轮“链主”,牵头长三角12家上下游企业协同研发,促使区域内国产机器人零部件实现整机应用。

  “长三角协同,一方面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另一方面,和供应链的产品贸易往来,是包括研发、制造到售后服务全制造、全过程的协同,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探索。”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张镇奎表示。

  “‘全长三角造’让供应链距离更短、更集中,交付周期更有保证,也强化了‘链主’的溢价能力,最终助力整个区域的工业机器人制造迈向了新高度。”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多来,上海龙头高昂、苏浙皖各扬所长,紧扣“一体化”、服务“高质量”,握指成拳,串起了产业链、创新链,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格局,长三角全域的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2018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幅超11%。

  国产大飞机逐梦蓝天。上海企业生产的芳纶蜂窝等新材料为大飞机“瘦身”,浙江企业生产舱门等复合材料结构件,江苏企业研发起落架用特殊合金,安徽企业进行先进脉冲式氧气系统预研……自2020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与中国商飞合作以来,科创走廊沿线9座城市的1700余家企业被纳入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

  G60科创走廊活力澎湃。依托G60高速和沪苏湖高铁等交通大动脉,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串联起上海松江,江苏苏州,浙江杭州、嘉兴、金华、湖州和安徽合肥、宣城、芜湖九地,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引领下,人才、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各类生产要素资源有序自由流动。

  “过去一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跨域合作机制日趋完善,创新协同推进日渐专业化、体系化、纵深化,经营主体参与程度持续提升,外部资源要素链接意愿日益强烈,九城市共建打开了一体化合作新态势。”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副主任郭淑晴表示。

  “一廊九城”,点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引擎。截至目前,G60科创走廊9座城市以全国1/25的人口和1/120的区域面积,贡献了全国1/15的GDP、1/7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成为长三角发展活力最大、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

  大江奔流,聚势向前。从地理空间聚集,到研发创新协同,再到发展壮大裂变,上海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韧性不断提升,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本报记者刘士安、杜海涛、谢卫群、黄晓慧、刘温馨)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4日 01 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宁夏同心:黄河水润枸杞红

  • 重庆:“健康夜市”义诊活动为群众健康服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6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MWC上海2025)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集中亮相。
2025-06-20 10:21
每年春天,在南半球夜空的指引下,数十亿只布冈夜蛾会向南迁徙1000公里,到达澳大利亚的阿尔卑斯山脉。
2025-06-20 10:21
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教授梁亮亮团队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刘小钢团队,在镧系元素掺杂光子雪崩上转换纳米晶研究中取得进展。
2025-06-20 10:21
几十万年前,不只是我们“毛茸茸”的祖先在奔跑、狩猎、生火,还有许多其他“人类亲戚”也栖居在地球上。
2025-06-20 10:21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海洋大学eDNA工程中心张玮研究小组在四川稻城海子山保护区的从前措,完成了一次令人兴奋的“生命寻宝”——发现并命名了一种全新的藻类。
2025-06-20 04:40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揭示了蚂蚁的演化历史和蚂蚁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并系统解析了推动蚂蚁社会行为、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结构演化的关键基因。
2025-06-18 10:20
“一个20平方米大的水池,他在那边赶,我在这边捞,下网好几次,才捞上来两条鱼。2022年底,东星斑养殖遇到严重的病害,特别是一批鱼连续10多代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存活率低,市场效益不好。
2025-06-18 10:19
“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豌豆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这种遗传背景修饰主效突变的机制,为理解复杂性状背后的表型可塑性与遗传调控层级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5-06-18 10:18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