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地评线】太阳鸟时评:以良法善治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观察 > 正文

【地评线】太阳鸟时评:以良法善治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来源:四川新闻网2024-06-03 21:02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以下简称《保障法》)正式生效。《保障法》从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等多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和要求,这对于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健全完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制度,强化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保障粮食安全,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二十连丰”;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但与此同时,我国面临耕地总量有限、粮食稳产增产难度加大等挑战,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长期存在,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为此,本次《保障法》的出台生效,将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工作从政策性治理向法治化治理转变。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耕地保护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保障法》提及,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严格保护耕地。这就要求我们,要强化属地管理、压实政府责任,通过耕地保护督察、考核追责问责、定期“回头看”等多种形式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耕地红线的相关保护政策和保护制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势利导向人民群众宣传法律红线和耕地红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让法律之红线护卫耕地之红线,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生命线。

  科技强“芯”,种业兴农。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在耕地,要害是种业。推进种业振兴、维护种业安全,让更多中国地种上中国种子,产出更多中国粮,是实现粮食稳产增收的底气所在,也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形势下,以《保障法》为制度纲领,加快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积极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打好种业“翻身仗”、提高粮食单产,尽快实现粮食丰收增产由追求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竞争力的跨越转变,我们就一定能推动稳产保供在高质、高效、绿色、生态的现代化道路上不断迈进,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新气象。

  国以民为重,民以粮为基。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和谐稳定,也与每一个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段时间以来,种粮食风险大、利润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一度困扰我国粮食增产增收。为此,《保障法》明确规定,健全粮食生产者收益保障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培养更多“新农人”、提高种粮主体积极性。放眼当下,不论是努力提高农作物最低收购价格,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还是强化极端天气灾害补救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抑或是进一步完善现代粮食储备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推动仓储智能化建设……多措并举、协同发力,让更多人看到“做农民、干农业、种粮食大有前景”,如此必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注入不竭动力。

  经国利民,法是重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一部好的法律,若得不到落实,就如同一纸空文。期待以《保障法》为引领,各地各部门强监管、抓落实、务成效,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的法治治理体系,依法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使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中国人民的饭碗也定将越端越稳。

  作者:宁云平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主席在阿斯塔纳的精彩瞬间

  •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6月16日,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细胞》发表论文,揭示了蚂蚁的演化历史和蚂蚁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并系统解析了推动蚂蚁社会行为、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结构演化的关键基因。丁果说:“这为稳定的生殖分工奠定了基础,促成了蚂蚁从独居物种演化成社会性群体物种。
2025-06-18 10:20
“一个20平方米大的水池,他在那边赶,我在这边捞,下网好几次,才捞上来两条鱼。2022年底,东星斑养殖遇到严重的病害,特别是一批鱼连续10多代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存活率低,市场效益不好。
2025-06-18 10:19
“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豌豆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这种遗传背景修饰主效突变的机制,为理解复杂性状背后的表型可塑性与遗传调控层级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5-06-18 10:18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2025-06-17 10:02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2025-06-17 09:56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2025-06-17 09:52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2025-06-16 09:50
6月14日,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内,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
2025-06-16 09: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