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默 达
铁路“站坐同价”近日引发广泛关注。事实上,这一争论自从绿皮火车时代就有,如今高铁在客流高峰时也会在部分列车加售无座票,然而票价却与二等座相同,备受争议。
旅客的不满很容易理解:都说“一分钱一分货”,享受不了对等的服务,为什么要交同样的钱?这在价值规律上说得通。而深入观察,无座票打折的呼声高涨,也反映出旅客维护消费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旅客不只关心“能到哪里去”,更关心“服务体验好不好”。
2014年,时任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胡亚东曾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主要考虑到铁路公司的运力成本相近,票面价格主要取决于里程,最终认为实施无座票折扣的条件不成熟。核算成本也好、里程也罢,更多是基于运输单一乘客新增燃料和维护的边际成本,却没有考虑到空间利用率的影响。这部分无座乘客较少占用,理应予以抵扣。
除了刚性成本之外,还有隐藏的“负担”。虽然铁路部门回应“无座票可以选择无人座位就座”,并在高铁座位旁设置指示灯,但说到底,站一路的情况仍是多数。买一个座位,既是买资格,也是买了一份安稳。无论主动还是被迫选择了无座,就必然要面对不确定性——“别人来了我让座,两站换了仨车厢”,找座位耗费的心力不能不算。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流动性强,强运力、长途成本较低、提供线性服务的铁路成为了主要的运输方式。近来,包括“下铺可不可以坐”“卧铺装床帘”等话题频繁登上热搜,反映出铁路是一块民生的“镜子”,折射出公众对于公平效率的向往和对于高质量服务的需求。发售无座票本来是为了满足旅客出行的应急需求,何不进一步为旅客考虑,让定价更公平?(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