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打造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队伍
首页> 地方频道> 科学 > 正文

打造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队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8-03 09:47

  【科学随笔】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作为一类重要的人才资源,工程科技人才对工程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畅通、人才评价“四唯”等问题依然存在。那么,如何建立一支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相适应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呢?

  首先,要注重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当前,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紧迫。而要发挥以上作用,必须通过激励手段和引导政策,推动广大工程科技人才投身工程科技实践,提升我国工程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但同时,要特别注重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否则人才队伍将面临断层和枯竭的风险。

  为了保持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资源发展规划,合理安排海外工程科技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导向的自主培养体系,加快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二要根据人才发展规律提供全面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使工程科技人才能够持续不断地提升专业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三要畅通人才的流动和交流,推动工程科技人才在不同岗位和机构间进行经验和知识的交流,强化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丰富工程科技人才实践经验,培养多元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要处理好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的关系。工程科技人才引进是提升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应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和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给予优秀人才必要的支持。

  我们既要注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又要提升本土工程科技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一是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专门的创新教育课程,帮助工程科技人才掌握创新方法论和工具。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由注重工程科技人才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培养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二是强化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搭建跨学科科研团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通识教育,拓展学生多学科视野,提升工程创新能力。依靠多学科的研讨会、团队项目等方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深入实施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推动从单纯“知识传授”向全方位“能力培养”转变。

  再次,要处理好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以及卓越工程师等四类人才之间的关系。战略科学家是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科学家,能够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和决策参考。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特定领域内有着卓越的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可以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他们与战略科学家的合作和互动,能够形成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力量。青年科技人才是具有潜力和活力的重要力量,可与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行紧密合作与交流,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卓越工程师则是在工程领域中具备卓越能力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负责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与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合作可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笔者认为,四类人才的协同可在有组织的科研中实现。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将四类工程科技人才有效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四类人才的各自优势,共同突破工程科技创新中的关键核心技术。

  同时,要推动工程科技人才进行有组织科研。在当前时期,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一是工程科技人才应围绕“四个面向”明确科研定位和科研目标;以科研团队与学科方向为轴心,发挥科研能力、协作能力;以实验室和制度为最终保障,提供必备工具和场所,保障整个科研的顺利开展。二是现行学科导向的科研组织模式所形成的成果评价机制,易演变成论文导向的科学研究,因此,应加快建立以创新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评价制度。对于参与跨学科、跨机构所产生的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应当形成相应的兑换机制,完善资政建议和学术成果、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研项目分类评价办法。

  最后,既要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科学研究能力,也要注重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工程科技人才能够开展工程创新工作、在未来取得重要突破的基本要素。而主观能动性是支持工程科技人才如何选择工程科技创新道路、能否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核心要素,在实践中要将两者有效结合。

  一是要培养以卓越科学研究能力为主的客观能力。通过改革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工程科技人才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教育和多学科交叉下的通识教育,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产出符合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二是要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把激发报国热情和奉献精神贯穿于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培育工程科技人才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中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充分激发广大工程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好为工程科技人才排忧解难、松绑减负的工作。

  (作者:杨中楷、林德明,分别系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责编:焦子原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开幕

  • 坐着高铁吃烤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揭示了蚂蚁的演化历史和蚂蚁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并系统解析了推动蚂蚁社会行为、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结构演化的关键基因。
2025-06-18 10:20
“一个20平方米大的水池,他在那边赶,我在这边捞,下网好几次,才捞上来两条鱼。2022年底,东星斑养殖遇到严重的病害,特别是一批鱼连续10多代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存活率低,市场效益不好。
2025-06-18 10:19
“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豌豆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这种遗传背景修饰主效突变的机制,为理解复杂性状背后的表型可塑性与遗传调控层级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5-06-18 10:18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2025-06-17 10:02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2025-06-17 09:56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2025-06-17 09:52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