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动“两慢病”全周期管理
首页> 地方频道> 卫生 > 正文

推动“两慢病”全周期管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3-07-31 10:49

  推进高血压和糖尿病“两慢病”全周期健康管理和分级诊疗改革,是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建设的重要举措。浙江省台州市以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硬件改造和流程再造,实现“两慢病”全周期管理。

  2022年,台州将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一体化门诊覆盖率纳入“健康台州”考核。截至目前,全市共验收72个,占比达53.3%,其中临海市、玉环市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

  椒江区下陈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一体化门诊,环境整洁舒适。居民李加荣患高血压、糖尿病3年多,在诊前服务区,接诊护士为他量好了血压。接诊医生章丽芬为他开出了检查单,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章丽芬看后告诉李加荣:“你血压控制得不错,但血脂血糖偏高很多。”

  “我最近饮食不规律,大鱼大肉吃得多。”李加荣解释。

  找到原因后,章丽芬在系统里调出了李加荣之前的健康报告,上面详细记录了他最近几次就诊、检查的情况。“这次指标比前几次都要高,饮食要清淡,作息要规律,3个月后再来复查一下。”章丽芬说。

  看完病,李加荣不禁点赞:“慢性病一体化门诊的挂号、看病、检查都在一个区域,非常方便,我们上了年纪的都能一个人搞定。”

  在玉环市,借助引进的基于国家指南并覆盖多种慢性病的GDS人工智能慢性病管理系统,基层医生能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加精细化的健康管理。

  “以往我们询问病史,不少患者说不清楚,现在通过GDS门诊医助,患者既往病史一目了然。根据患者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就诊、检验检查、随访和健康体检数据,系统可以评估患者未来5年、10年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促使患者更主动关注自身健康。”玉环市人民医院健共体集团坎门分院慢性病一体化门诊主任陈杰说,GDS门诊医助会依据国家医学指南规范,提出专业、规范的治疗措施和健康指导。

  台州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改善了居民的就医感受,患者健康管理成效也明显提升。台州全市现有60万余名高血压患者和20万余名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管理,血压和血糖控制率分别从2021年的61.22%和60.78%,提升到2022年的65.61%和61.93%。今年,台州将持续推广、规范建设慢性病一体化门诊,争取全市覆盖率达到60%以上。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

  • 习近平会见乌兹别克斯坦总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2025-06-17 10:02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2025-06-17 09:56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2025-06-17 09:52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2025-06-16 09:50
6月14日,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内,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
2025-06-16 09:50
新农人之“新”,不仅是身份上的“新来”之意,更在于他们的技能、理念、思维之新。
2025-06-16 09:49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