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互联网,把大医院专家“请进”社区
首页> 地方频道> 卫生 > 正文

互联网,把大医院专家“请进”社区

来源:人民日报2023-04-14 14:03

  在南京,远程会诊、预约转诊、互联网复诊……就医方式悄悄改变——

  互联网,把大医院专家“请进”社区(强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③)

  本报记者 姚雪青

  核心阅读

  在南京,“互联网+”正改变着群众的就医方式:远程会诊将大医院专家“请进”社区,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智慧中医云平台可辅助诊疗,为医生看病开方提供参考;“互联网+护理”让行动不便的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预约上门护理……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手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医疗服务质量。

  “你起初是什么症状?晕厥前有哪些诱因?”屏幕那头,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周蕾一边仔细观察患者陈少和的面容、神态、语速,一边在线查看心电图和心电超声的检查结果,听到对方说“不记得了”,她果断提出,抓紧再查两项心损指标:肌钙蛋白和脑钠肽。

  屏幕这头,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西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周霞立即安排患者做检查。一刻钟后,检查结果就传回了远程会诊平台。

  这是南京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让群众就近看病、放心看病的一个场景。

  远程会诊预约转诊

  基层看病更加高效

  早上7点半,陈少和来西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陈少和介绍,前一天夜里2点多,自己突发胸闷晕厥,苏醒以后感到已经缓过来了。等到天亮,家人不放心,将他送到医院来检查。

  周霞为他检查了心电图和心电超声,显示有心肌缺血,但没有心梗的典型心电波形。“患者58岁,有吸烟史,首先考虑的是一过性急性冠脉痉挛,不排除心梗。”周霞初步判断。

  周霞领着患者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会诊室”,在系统里呼叫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早在2013年,江苏省人民医院与栖霞区政府进行合作,作为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该中心与省人民医院也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

  很快,周蕾医生在屏幕那头“上线”了。通过问诊,经验丰富的周蕾同样怀疑患者病症由心梗引起,提出增加两项检验项目。很快,快检结果在后台传回现场,显示肌钙蛋白异常增高,她判断可能是急性心梗。为了进一步明确心梗程度,周蕾通过“绿色通道”预约了省人民医院介入科的心脏造影,陈少和不用再次挂号就完成了转诊。

  “上午11点多,造影结果出来了:右冠脉中端狭窄50%、远端狭窄80%,心梗不算严重,当天入院球囊扩张治疗,3天以后出院,然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凝治疗1年。”周霞告诉记者,后续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还将通过远程会诊进行跟踪。

  西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高慧华介绍,该中心地处城郊接合部,辐射居民10万人,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治为主,全科医生遇到诊断不明确或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等情况时,通过远程会诊、预约转诊、互联网复诊,相当于把大医院专家“请到”家门口。目前,南京已完成远程医学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监测、远程临检诊断及远程病理诊断5个系统建设。除了接入大部分的公立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已覆盖全市12个区13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系统均依托三甲医院为主业务中心,实现区域内接入机构业务流转、远程会诊等服务,让患者在家门口就可获得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

  智慧辅助在线审方

  医生诊疗更加科学

  “医生,我有甲状腺结节,最近甲状腺一直肿大,想来调理一下。”面对56岁的患者朱有兴期待的眼神,江宁区淳化街道方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徐恒新感觉有点犯难。

  他擅长治疗颈椎病、腰腿痛,而看甲状腺的患者,工作10年两只手都数得过来,难免没有把握。以前,他只能建议患者到大医院看病,但现在,他有了“好帮手”,决定一试。

  徐恒新为朱有兴把了脉,看了舌苔,又轻触患处,点开电脑上的“江宁区智慧中医云平台”,勾选好患者年龄、性别,填写好主诉。云平台先不忙着诊断患者,而是对医生的诊断进行“诊断”。在新生成的“智慧症状推荐”一栏,它向徐恒新提示了8个主症关键词和9个兼症关键词,包括有没有颈前结节、颈前肿块、是否急躁、脉沉等。于是,徐恒新又向朱有兴补充问诊。

  不到两秒,系统自动生成了一个在徐恒新看来是“教科书级别”的近300字的诊断要点。他仔细检查,符合患者的基本信息和补充症状。

  云平台开始辅助施治了:给出教材诊疗经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指南诊疗经验3种诊疗经验供选择。“指南诊疗经验的推荐指数最高,达73%,出处是《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徐恒新点开推荐的处方,共有11味药。奇怪的是,有4种标了黄色。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备齐所有药品,也缺乏人力专门煎药,由江宁区中医院统一配药、代煎。标黄的药没有库存,可以使用系统推荐的其它药品替换。”徐恒新调整处方的同时,系统会根据配伍禁忌等既定规则进行智能处方审核,实时提醒医生修改有问题的处方。值得一提的是,云平台连通着江宁区中医院的智慧云药房,值班药师收到药方后,对剂量、配伍、禁忌等方面进行二次人工审方,如有疑问,会给徐恒新回电指导,如果认可,就会签字留痕。

  江宁区卫健委办公室副主任陶俊林介绍,江宁区智慧中医云平台借助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通过市、区智慧医疗平台档案调阅、智能提醒等功能,结合汇集的病例数据、最新的用药规范、智能的推荐中医诊疗方案,为医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云平台覆盖全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开放临床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中医远程带教系统、区域智慧共享中药房、区域中医综合监管系统四大功能,满足中医药优质资源共享下沉的需求,以智能化手段减少了基层中药房人力物力投入,提升了基层中医诊疗水平。

  数据跑路服务上门

  网约护理更加精细

  “叮——”早晨刚到岗,玄武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韩圣俊就收到一条互联网护理订单的消息提示。

  消息来自中心公号上的“互联网+护理”预约平台。订单显示,辖区一位84岁的丁大爷行动不便,需要今天下午更换导尿管,老人的女儿下了订单,请求派一位男护士前往家里。

  这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一项主业——为不方便前往医院的患者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韩圣俊就是一名可通过互联网预约护理服务的护士。去年,他和同事们完成了200多个上门护理订单。

  “患者少迈腿,要靠数据多跑路。”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运行科科长管世俊介绍,南京市智慧医疗平台标准化采集了全市38家三级医疗机构、20家二级医疗机构和1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卫生大数据,全市标准化入库可有效利用医疗卫生数据超过119亿条。基于高质量的医疗卫生大数据,南京在全市统一部署了居民健康档案浏览器。这样,患者在互联网诊疗或预约上门护理时,医护人员就可通过“浏览器”调阅患者电子健康档案,详细了解患者诊疗、用药等信息,不仅为精准医疗、上门护理提供决策参考,也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丁大爷,这几天身体好吗?”按照预定好的时间,韩圣俊来到丁大爷家里,一边和老人聊天,一边在线填好25项评估量表,包括自理情况、药物过敏史等。工作期间,韩圣俊佩戴着记录仪,打卡定位、记录时间、拍摄照片。“对医疗行为的全程在线监管,不仅提醒我们要规范服务,也降低了网约护士的执业风险。”韩圣俊说。

  “在南京,‘互联网+’正改变着群众的就医模式:窗口排队挂号缴费的少了,患者带着厚厚病历资料、放射片子就诊的现象基本消失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动动手指就可以跨院调阅电子健康档案,精准的互联网护理、互联网诊疗等服务正不断普及。”管世俊介绍,目前南京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854万份,年调阅档案数量超376万人次,在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抵达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

  • 上海举行2025年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现场咨询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2025-06-17 10:02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2025-06-17 09:56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2025-06-17 09:52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2025-06-16 09:50
6月14日,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内,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
2025-06-16 09:50
新农人之“新”,不仅是身份上的“新来”之意,更在于他们的技能、理念、思维之新。
2025-06-16 09:49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