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写好“粮仓”文章助推乡村振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观察 > 正文

写好“粮仓”文章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金羊网2023-02-22 22:24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2021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3年明确了1.3万亿斤粮食产量的目标。2月13日发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粮食生产重点领域,提出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的新要求,从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三方面,对抓好稳产保供作出了部署。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对稳经济、保民生具有“压舱石”的作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头等大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需要写好“粮仓”文章,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稳固粮食生产命根子。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消费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所以端牢饭碗的压力越来越大。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当前,弃耕撂荒现象进一步加剧,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土壤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等问题严重,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补充耕地不实问题突出,粮食安全问题岌岌可危。我们必须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建立更加科学严密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实施“长牙齿”的硬举措,以“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的决心和信心,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用好粮食产能新科技。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归根结底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粮食高质量发展,既要看产量,也要看粮食生产能力,只有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用好农业科技,才能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我们必须继续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设施,推进农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发展,从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迈向“戈壁、沙漠”等地的探索利用,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让粮食生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要加快推广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托管,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持续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不断降低农业用工成本。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跨上1.4万亿斤粮食产量台阶,需要久久为功。我们要继续写好“粮仓”文章,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实处,让农民挑上“金扁担”,种出“幸福粮”,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筑牢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申可玉)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石榴籽连籽 共庆“三月三”

  • 燕园春意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2025-03-26 10: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2025-03-26 04:45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2025-03-26 04:45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3-26 03:45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日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张敏的诊室里,4岁小患者洋洋(化名)的父母激动地向医生连声致谢,
2025-03-25 04:05
在蛋白质设计领域,传统方法面临着诸多难题,如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且要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试错,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
2025-03-25 04:05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该大模型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2025-03-25 04:05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2025-03-24 12:09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2025-03-24 08:53
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也将在论坛年会期间发布。
2025-03-24 08:49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当日在京启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2025-03-24 04:55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日前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
2025-03-24 04:55
青藏高原湖泊既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研究评估了近36年间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湖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2025-03-24 04:55
记者22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油气勘探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吨。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2025-03-24 05:25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