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专家新发现助力精准分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 一“针”即可断分晓
首页> 地方频道> 卫生 > 正文

中国专家新发现助力精准分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 一“针”即可断分晓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11-25 15:39

  中新网上海11月25日电 (记者陈静)当下,并非所有甲状腺癌都能得到“一锤定音”的精准诊断,20%~30%的甲状腺结节尚无法在术前明确诊断。这不仅可能导致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手术,也可能使真正的肿瘤成为"漏网之鱼"。

  记者25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等率先发现甲状腺癌精准表观遗传学分子标志物。该项研究应用相关技术,可直观地将与癌症相关的印迹基因异常表达状态,转化为细胞核内可见的信号。相关研究成果在多中心临床研究中亦得到证实。

  据了解,这一发现将使医生通过细针穿刺就能准确判断几乎所有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同时精准排除不需要手术的良性结节。该研究成果标志着甲状腺癌分子诊断进入表观遗传学时代,有望彻底改善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管理流程,为全球的甲状腺癌精准诊疗贡献智慧。

  据介绍,该项研究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简称,上海十院)甲状腺中心牵头,联合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江苏省江原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和河南省肿瘤医院、泰州市人民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等医疗机构,并开展医企合作完成。

  上海十院方面介绍,以往,当通过超声检查发现可疑甲状腺结节时,医生会进行细针穿刺以评估良恶性。大多数甲状腺癌通过细针活检及常规分子检测术前能得到确诊,但不确定结节(约占20-30%),特别是滤泡性肿瘤尚无手段在术前得到确诊,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手术或漏诊,恶性肿瘤患者可能错过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

  该研究纳入了8个中心的数百名经细针穿刺(FNA)评估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结果显示,印迹基因原位杂交检测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的总体诊断敏感性为100%,准确性达97.5%。诊断能力高于目前常规的甲状腺癌分子标志物。

  论文通讯作者、世界甲状腺研究领域杰出“医生科学家”、上海市甲状腺疾病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创院院长邢明照教授指出:“这种印迹基因生物标志物的新检测方法,对恶性甲状腺结节诊断的临床实践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其他分子标志物需要到肿瘤恶性征象比较明显时,才能被检出,且检测技术复杂,较难普及;印迹基因表达变化能够在癌细胞很少的情况下就明确地被检测出来,且检测技术易操作易普及。这项临床研究是中国学者对国际医学领域里的一个重大贡献。”

  上海市甲状腺疾病研究中心主任曲伸教授表示:“这一项多学科、多中心研究集合了学术界、医学界和产业界的智慧,进一步推动了甲状腺结节的精准诊疗发展。”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十院超声医学科张一峰教授表示:“印迹基因在其他肿瘤诊断上也有非常大的潜力,希望能在相关领域有更大的突破。”(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开幕

  • 坐着高铁吃烤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揭示了蚂蚁的演化历史和蚂蚁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并系统解析了推动蚂蚁社会行为、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结构演化的关键基因。
2025-06-18 10:20
“一个20平方米大的水池,他在那边赶,我在这边捞,下网好几次,才捞上来两条鱼。2022年底,东星斑养殖遇到严重的病害,特别是一批鱼连续10多代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存活率低,市场效益不好。
2025-06-18 10:19
“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豌豆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这种遗传背景修饰主效突变的机制,为理解复杂性状背后的表型可塑性与遗传调控层级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5-06-18 10:18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2025-06-17 10:02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2025-06-17 09:56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2025-06-17 09:52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2025-06-16 09: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