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长春净月高新区:治堵打出“组合拳”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长春净月高新区:治堵打出“组合拳”

来源:长春日报2022-08-26 12:47

  “这次没堵车,我们比以前早将近十分钟到校。”8月23日,赫行实验学校校车沿着新修整的滨河路缓缓驶入校门,三年级学生们有序下车,悄声讨论着“意外”多出来的十分钟可以做点什么。

  为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全面优化交通环境,净月高新区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原则,以产城融合发展为主线,围绕工程、管理、政策、公交、科技五大方面积极推进实施23项具体任务,着力打造“城市交通治理工作典范区、数字交通建设先锋示范区”,建成以绿色交通为主导的便捷、高效、绿色、智慧的综合交通体系。

  为切实提升辖区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净月高新区制定了交通综合治理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完成时限;开展辖区内共享停车泊位普查工作;针对拥堵问题和成因,系统梳理治理措施;开展学校、医院、商圈等区域交通综合整治;在试点推行辖区“警家校”护学模式。

  加快推进问题突出点位的微改善措施。净月高新区通过拓宽道路、优化交叉口渠化等措施,提高新城大街与博学路节点通行能力;推进丙二路、丙八路建设,完善博学路片区的路网结构,实施局部路段单向通行,缓解交通压力;落实“一校一策”交通治理方案,对华岳学校、长春市第一实验中海小学进行综合交通治理,通过错峰上下学、严管家长停车、施划校车专用车位等措施提高学校周边道路通行效率。

  加快推进内部骨干路网建设。目前,净月高新区已启动新城大街拓宽、生态大街提升改造、福祉大路提升改造、临河街南延等工程,推动新城乙一路、新城乙二路等道路建设;计划打通银杏路、金桔路、秋韵街、景天街、丙十一路、天普路、丙十四路7条断头路,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优化停车设施供给,加快推动公共停车场建设。

  此外,净月高新区还将进一步优化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布局,在轨道交通3号线、4号线共计8个车站投放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动车;谋划建设福祉大路快速路公交、亚泰大街快速公交两条公交快线,并围绕轨道站点建立高频短驳公交;建立交通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停车云平台,实现全区停车信息联网共享,缓解停车难问题。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冰天雪地迎新年

  • 深圳年味渐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