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有一研究电子显微镜的项目,申报了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C类。去年1月,项目经费已拨付到香港,目前研究进展顺利,已有产品落地使用。”谈起粤港两地的科技合作,香港城市大学材料科学系讲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分享了他的喜悦。
自香港回归以来,随着粤港合作机制对接不断深化,打通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的堵点后,两地已从最初的“前店后厂”跨境生产合作、“双向交流”、全面合作阶段,进入到如今的深度融合发展阶段。
全省科研经费跨境拨付已超3亿元
曾几何时,科技创新要素要在粤港两地自由流动,谈何容易。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科研仪器设备入境关税优惠……这些都制约着两地的科技融通。
如何才能打破科技创新协同的障碍呢?2018年5月,科技部、财政部印发《关于鼓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试行)》,推动中央财政资金通过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形式拨付过境港澳使用。
2019年7月30日,首笔由香港科技大学承担的广东省省级科研项目财政资金316.96万元顺利拨付到香港。随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向香港分部依托单位香港科技大学成功拨付3800万元科研经费,实现了广州市科研资金首笔跨境拨付。截至目前,广东全省财政科研经费跨境拨付至香港已超3亿元。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已先后对港澳开放,深圳市设立深港创新圈项目、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C类供香港创新主体直接申报。“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等制约两地科技融通的诸多掣肘被打破了,粤港两地的协同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吸引了更多香港科技界力量积极投身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中。
关键要素的自由流转加速了粤港两地科技发展。2019年8月,广东省科学院与香港特区政府机电工程署签署了《粤港创新及科技协作合作备忘录》。“围绕香港方面在公共服务领域对智能化技术的需求,依托我们在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优势,已合作实施了多项科技创新项目。部分项目成果已交付香港使用。目前还有几个项目完成了样机生产,预计今年下半年到香港落地安装调试。”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科技业务部部长陈宇透露,双方将开展新一轮更深、更广的合作。
5年超200位香港教师用上“天河二号”
一根网络专线,将粤港两地的科创力量连在一起。香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港科大)教授张欣研究团队通过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对骑行过程中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助力香港运动员李慧诗夺得一枚东京奥运会场地自行车赛铜牌。
“香港的任何一个大学老师使用‘天河二号’,跟使用局域网差不多。”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说,“过去5年,港科大共有超过200位老师使用‘天河二号’。”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目前,散裂中子源应用建设的两台谱仪已为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科研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深圳市上线运行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平台,入网仪器1.14万台(套),其中7336台(套)已对外开放共享,可供香港用户注册使用。
2017年至今,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家香港高校参与到广东省实验室建设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新生”科研力量——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表现抢眼。“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等多家联合实验室在病毒溯源、治疗药物、快速检测及公共支撑服务上作出了积极贡献。”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可见,粤港协同创新能量已逐步释放,正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更强劲动力、打开更广阔空间。(记者 叶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