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李庚香:做新时代的真学问、大学问、暖学问,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首页> 地方频道> 科学 > 正文

李庚香:做新时代的真学问、大学问、暖学问,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来源:大河网2022-05-16 09:54

  编者按

  时逢“5.17”重要讲话发表6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作为第一部国家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在此背景之下,河南省社科联联合大河网组织邀请社科界知名专家学者,以及部分省社科联团体会员代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谈体会、说认识、讲收获,以期进一步引导全省社科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论述,汇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奋进力量,共同奏响“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河南强音,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从本期起陆续刊发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今日刊发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李庚香的文章《做新时代的真学问、大学问、暖学问,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在“5·17”重要讲话发表6周年之际,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当今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历史动荡变革期,各种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人类文明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回顾人类历史,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使命更加艰巨。

  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必须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相贯通的角度深入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科学研究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努力做新时代的真学问、大学问、暖学问,以“中国特色”“中国方案”“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创造性贡献。

  一、立足中国、观照时代,以“中国特色”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

  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要积极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以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理、中国之治。

  以“中国”和“时代”为聚焦点。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符合我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这是我们最根本的立足点。

  着力增强“主体性”、“原创性”。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着力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

  坚持“两个相结合”、“两创”。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探究中国实践、中国成就、中国现象、中国奇迹背后的逻辑和规律;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等重大课题深入研究;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充分展现中国道路的正确性、中国价值的世界性、中国治理的优越性。

  二、放眼世界、胸怀大局,以“中国方案”研究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动研究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持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尤其要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回答“四问”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命题。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首先,回答“中国之问”,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原点。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其次,回答“世界之问”,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所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文明赤字,面对这些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和世界性难题,我们是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再次,回答“人民之问”,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动力源泉。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升级,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最后,回答“时代之问”,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批重大时代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去探索、去作答。

  努力做新时代的真学问、大学问、暖学问。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动力源。“四问”集中反映了当前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和考验,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和空间。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下,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而处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关口的中国,以鲜明的“中国之治”应对时代之变、引领世界潮流,日益彰显出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中,世界越来越期待中国的智慧和答案。中国在数千年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治国理政智慧,是引领中国乃至世界创新发展的思想宝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充分的理论自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将理论创新的思维和视野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在中国与世界互动中研究时代问题,努力拓展理论研究的高度、深度、厚度和温度,做新时代的真学问、大学问、暖学问。特别要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三交”(交流交融交锋)问题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交流互鉴共存”问题,将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为人类知识体系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范式;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努力为党和人民贡献高见、远见和真知灼见;要紧紧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不仅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更为解决人类共同挑战提供中国样本、中国方案。

  三、面向未来、踔厉奋发,以“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

  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需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研究中华文明,研究人类文明兴衰问题,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问题,以“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面向新的赶考之路,面向未来百年,要重视研究好“两长”问题。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借鉴国际经验,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建党100年、执政70多年,应该说,我们党还是一个很年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志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历史上,夏代有400多年的历史,商代有600多年的历史,周代有800多年的历史。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面向新的赶考之路,我们党要再一次出发,迫切需要解决“两长”问题,即国家如何长治久安、党如何长期执政的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着眼于“两长”研究,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学理支撑。

  立足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要重视研究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三大时代课题。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们要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与500多年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对比中,做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在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与近200年中国近代史的对比中,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在近200年中国近代史与10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对比中,做好民族复兴问题研究。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重视研究好文明兴衰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问题。人类文明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大趋势,这是由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追求和共同努力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它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完善和发展;既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又为解决人类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同向性,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已经成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征程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勇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超越“华夏文明中心论”、“西方文明中心论”,深刻解析“普世价值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深入挖掘提炼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挖掘提炼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推动各国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建德:“以花为媒” 打造春日消费新场景

  • 乌鲁木齐社区文化丰富居民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2025-03-24 12:09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2025-03-24 08:53
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也将在论坛年会期间发布。
2025-03-24 08:49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当日在京启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2025-03-24 04:55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日前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
2025-03-24 04:55
青藏高原湖泊既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研究评估了近36年间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湖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2025-03-24 04:55
记者22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油气勘探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吨。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2025-03-24 05:25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