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数字乡村建设,让农民生活更美好
首页> 地方频道> 科学 > 正文

数字乡村建设,让农民生活更美好

来源:新华网2022-05-07 10:29

数字乡村建设,让农民生活更美好
  图①:在江苏省海安市大公镇王院村农家书屋,志愿者指导老年人使用手机扫码。
  翟慧勇摄(人民视觉)
  图②: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五峰村,5G信号实现全覆盖。
  过仕宁摄(人民视觉)
  图③: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生和贵州省人民医院专家进行远程医疗会诊。
  新华社记者 陶 亮摄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根网线连起城乡,优质消费品走进农家,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资源下沉,农家美食、乡村美景收获无数网友点赞……在全国,随着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村消费方式转变,让农民生活更便捷、更美好。

  网上购物,“有啥买啥”变成“啥好买啥”,坐在家里就能“逛”全国

  【乡村故事】

  九山相叠,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九山村“藏”在其间。

  搭上互联网快车,小山村连通大世界。“前不久,我在网上相中了一款电饭煲,蒸煮炖煲,功能齐全,还能定时。”选好商品,加入购物车,下单付款……村民朱应华操作顺溜。3天后,快递送货上门。

  一根网线,让一件件商品“飞”进农家。朱应华说:“网上买了热水器,洗澡更方便。今年春节,我还下单买了不少零食礼包、保健品,走亲访友有面子。”

  过去“有啥买啥”,如今“啥好买啥”,乡亲们的消费在升级。“图价格优惠,更图品种多、质量好,还能看网友的评价。”朱应华笑呵呵地说,“坐在家里就能‘逛’全国,城里人用的吃的好东西,咱也能买到。”

  曾经,交通不便阻挡了村民们的消费升级。“市面上啥卖得好,想破脑袋也想不到。”朱应华回忆,以往一条窄窄的土泥路七弯八拐,村民到镇上赶集,爬坡越沟,早早出门,中午才能走到。每次赶集,朱应华总是一口气把缺的东西都买齐,背上的竹篓满得冒尖尖。

  “要是买建材、家具、家电等大件,就更麻烦了。”朱应华还记得当年家里买电视,找了村里两个年轻人才抬回家。

  消费之变折射山乡巨变。如今,平坦的水泥路通村入户。“骑上摩托车到市里,比过去快两个多小时,进城办事,说走就走。”朱应华说。

  路网畅通,快递进村了。“过去骑摩托车去镇上寄收快递,邮费不少花,还得搭上油钱,大家不愿用。前年村里的快递点建好了,离我家就几百米,寄取包裹一点不费劲。”朱应华感慨。

  快递点建在九座山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里,负责人张廷龙介绍:“平日里收发货需求多,我们和区供销社、快递公司签订协议,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寄收快递。”

  织密物流网点,村民网购更方便。“区里建了两个仓储服务中心,11个乡镇配套快递物流中转站,173个村建有快递网点,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夷陵区副区长许祖钢介绍。

  硬件升级,软件也要跟得上。从“老年机”换成智能手机,朱应华刚开始不适应:软件咋下载?付款咋操作?图标五花八门,点哪儿都不对……村里开了电商培训班,朱应华积极报名,“老师在上面讲,我一步一步跟着学,很快就上道了。买东西、看新闻、打视频电话,现在都离不开手机喽。”

  电商培训课程深深吸引了朱应华,怎么开微店、粉丝哪里找、短视频怎么拍,他学得非常认真。“钻”进手机里,朱应华发现新天地:“网购这么方便,那咱家的山货放网上卖行不行?”

  说干就干,朱应华的微店开张了。“茶叶、天麻发在朋友圈,村里的好山好水拍成短视频,网友们纷纷点赞,几乎每天都有人下单。”去年朱应华的微店销售额达30多万元。“从全国买东西,又把东西卖到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改变了我的生活!”朱应华感慨。

  越来越多的乡村生活因“网”而变。“我们不断完善物流网络,优化服务,让村民乐享‘网上购物、货到家门’。此外,区里为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民提供优惠政策、创业帮扶、实务培训,促进农村电商兴农富农。”夷陵区经信商务局党组书记杨金华介绍,目前全区网商超过7000个,电商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

  一网跨重山,消费品下沉乡村,农产品上行城市。看全国,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受众超过1亿人次。“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46万个,覆盖80%的行政村。2021年“快递进村”比例超过80%;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4221亿元,同比增长2.8%。

  “云上”问诊,卫生院连上大医院,农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乡村故事】

  “哪里不舒服?”

  “已经打了3天针,可一动弹,胸口还是觉得闷。”

  在山东省嘉祥县老僧堂镇卫生院,70多岁的患者杜际宾坐在椅子上,揉着胸口。屏幕另一头,县人民医院心肺病专家仔细询问病情。

  “咳嗽停不下来,气也不顺。”前不久,大风降温,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杜际宾感到不舒服,家人赶紧把他送到镇卫生院,“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往县里跑太折腾了。”

  医生诊疗后,杜际宾的症状不见好转。“要不咱们网上找县医院专家看看?”在医生谷二英的提议下,一场在线远程会诊开始了。

  打开“医联网远程医疗信息平台”,选择“嘉祥县人民医院”,专家头像显示在屏幕上。谷二英已经提前把病历、化验单、CT片子上传后台,还与专家提前沟通了病情。

  “考虑患者有肺炎,消炎药可以再加点。”“大叔,咱这个是慢性病,急不得,心态要平和”……不到半个小时,专家给出了诊断意见。

  “我们更换了药物,又为患者打了3针,病情逐渐好转。”谷二英舒了口气。

  “云上”问诊,让村民在家门口看上好医生。“以前跑趟县医院,俺们到处借车。挂号、排队、交费,跑来跑去,要花上半天,最辛苦的还是老人。”杜际宾老人的儿媳妇吴海菊感慨,“现在有了互联网远程医疗,方便多了。”

  “一张网”连通市县乡村四级医院。“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老僧堂镇卫生院院长楚长明介绍,“知名专家在线诊疗,患者看好病不费劲,还能少花钱。”

  镇里的两个卫生服务站、21个卫生室全部开通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此外,县直3家公立医院、11个镇街卫生院与市医院建立放射和心电远程会诊系统,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

  平日里,谷二英还是杜际宾的签约家庭医生。“胸口憋气吗?身上还觉得乏吗?”刚迈进杜际宾家的门,谷二英就急切地询问。掏出听诊器,打开血压仪,一项项地检查、记录。他看着紧闭的窗户,悉心叮嘱,“天气暖和了,多开窗通气,有利于恢复。”

  “各项检查指标上传后台,形成电子病历,一旦指标出现异常,就能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谷二英说,“我负责巡护20多名老人,有了大数据帮忙,不用总悬着心。”

  大数据跑起来,全方位守护村民日常健康。“县里实现人口数据、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互联共享,各级医院互认互通。专家在线看病,家庭医生定期巡护,患者实时查询个人健康档案。”嘉祥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曹刚介绍。

  “互联网+医疗”缓解了“看病难”,也缓解了“看病贵”。“以前看病要往大医院跑,花费大,报销不方便。”吴海菊算了笔账,“如今,信息联网,卫生院就可以一站完成新农合报销,不用来回跑了。家门口看病,省下了路费、住院费,这次少花了近1500元。”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县里建成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组建了274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实现家庭医生签约、远程会诊、分级诊断、便民服务等一网覆盖。”曹刚说。

  “互联网+医疗”让城乡共享优质资源,为广大村民健康保驾护航。目前,29个省份已建立省级远程医疗平台,832个脱贫县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2400多个医联体牵头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中心,全国已有535个县(区、市)建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超90%。

  手机直播,老手艺焕发新生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乡村故事】

  “走,去买几棵树。”

  “轰轰轰”,一辆大卡车驶出村门;摊位前,村民们仔细挑选树苗;吊臂挥动,大树稳稳栽入土中……

  镜头流畅切换,人物栩栩如生,一条记录乡村生活的短视频,播放量超70万人次,网友直呼新鲜。这一个个逼真场景,没想到都是用泥巴捏成的。

  视频拍摄者是来自河南省浚县伾山街道寺下头村的朱付军。他在快手上叫“泥巴哥”。朱付军用泥人、泥车、泥房子等,讲述着身边的故事,积累了300多万粉丝。

  “浚县泥咕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了上千年。老乡们用和好的黄泥,反复揉搓捏点,再描上图案、绘上颜色,活灵活现的泥塑就做成了。泥塑身上还藏着关窍——对着小孔吹气,“咕咕咕”的声音就能传出来。

  朱付军回忆起童年时光,“奶奶在院子里捏‘泥咕咕’,我和哥哥在旁边照着学。捏好的泥塑成了我们的玩具,一下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到十七八岁,朱付军外出打工,干过保安,当过建筑工人,想家的时候,就捏一捏“泥咕咕”。

  如同朱付军一样,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多了,村里渐渐少了人气。朱付军说:“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老人们才会捏好‘泥咕咕’,到集市上换点零用钱。老手艺要是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丢了,该多可惜啊!”

  如今,朱付军回到村里,让老手艺焕发出新生机。

  和短视频结缘,源自一场意外。2017年,朱付军不小心摔伤了腿。在家休养的日子里,他迷上了短视频。看到不少人记录乡村生活获得满屏点赞,朱付军跃跃欲试,“脚刚能下地,我就找到哥哥商量。”

  第一条短视频很简单:“突突突”,一辆泥巴做的拖拉机缓缓前进。200多万人次的播放量,让朱付军惊喜万分,“哥,咱火了。”

  朱付军的热情被点燃。每天想脚本、捏泥塑、和网友互动。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拍摄团队。“咋样运镜、咋样配音、啥样的故事好看,我们照着网上课程一点点学,短视频做得越来越好,现在不少人还来问我们怎么做‘定格动画’呢。”朱付军感慨。

  制作“泥咕咕”的手艺也不断精进。“有一次,我们打算拍一条泥塑下水的视频,不管是涂油漆还是防水胶,效果都不行。”朱付军四处打探,在家中建起小土窑,可泥塑放进去一烧,就出现了裂痕。

  “我们找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学仁,拜师学艺。”朱付军说,“原来,烧制泥塑先要小火,然后慢慢升温。身上加弹簧、钢丝,泥塑就‘活’了;小孔角度不准,泥塑就吹不响。门道可真不少。”

  点赞量噌噌涨,“泥咕咕”被更多的人熟知。“第一场直播,几秒钟时间,近200单泥塑就被抢光,没想到大家热情这么高。”朱付军把村里的男女老少发动起来,他举着手机,在村口介绍“泥咕咕”历史,走到村民家中,把老人们制作泥塑的过程拍下来,“我们已经帮100多名手艺人卖出了近10万件泥塑。”

  短视频唤醒了沉睡的乡村文化。“我们鼓励年轻人制作优秀短视频,推动优秀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更好传承。乡土文化留得住、传下去,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快手泛知识和付费业务副总裁周晓晗介绍,“如今,在快手上每3秒钟就有一条有关非遗的视频产生,累计播放量超2245亿次。超过1.9亿月活跃用户关注、学习农业知识。”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民间技艺、习俗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许多农民不仅“富脑袋”,还吃上“文化饭”。我国提出汇集乡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曲剧种、农耕文明遗址等数据资源,丰富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实现乡村核心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目前,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打造了云上乡村春晚、百姓大舞台等一批全国性品牌。2020年全国乡村春晚集中展示活动和百县万村网络联动,有49617个村参与,春节、元宵节期间网络参与者超过4.65亿人次。“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继续支持实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水平。(记者 王 浩李晓晴)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清洁能源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 春到沙湖迎客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3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这标志着HEPS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HEPS是设计亮度世界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25年1月,经过多轮束流调试,HEPS储存环束流强度达到40毫安以上,发射度降低到93皮米弧度。
2025-03-28 04:00
3月27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前沿科技趋势、共享创新思想、共谋发展机遇。
2025-03-28 03:3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
2025-03-28 04:00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2025-03-27 04:00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5-03-27 05:10
长期以来,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随着AI技术的突破,气象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提高天气预报以及气候预测水平。2023年,《科学》杂志将“AI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评为世界科学十大进展,同年我国主导的AI大模型在精细化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更被评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这些里程碑既展现了大气科学与AI融合的潜力,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防灾减灾创造了新机遇。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越快,公众的期待与担忧越是急剧上升。如何平衡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如何缩小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成为今年论坛上嘉宾热议的焦点之一。
2025-03-27 05:10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明确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如何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亮明身份”,不再“真假难辨”?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难题?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共同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养老领域,养老机器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居家生活,因此智能养老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技术手段。
2025-03-27 05:10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2025-03-26 10: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2025-03-26 04:45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2025-03-26 04:45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3-26 03:45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