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带领班里战士们在严密敌炮封锁下,以重机枪歼敌400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还击落敌机一架,身负重伤仍不下火线,战后中朝两国均授予其一等功。
然而,这位传奇老兵在退伍复员后整36年,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自己的传奇功绩,也没找任何一级组织提出哪怕是正常安排工作的请求。“党员不能给组织找麻烦。”这是93岁的老兵蒋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他用一心为国不求回报、扎根农村为民奉献的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带领村民种桑养蚕,甚至为了给村里修路不惜个人举债。
传奇老兵深藏功名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蒋诚用微弱的声音唱起这首歌,听到歌声,蒋诚的弟弟蒋启鹏讲述起自己眼中的哥哥。
“他明知自己立下了赫赫战功,复员回乡后却只字不提,既未借此炫耀,更未以此要求组织和国家给予特殊照顾。” 蒋启鹏讲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莫给国家添麻烦!
蒋诚,生于1928年,21岁时在解放成都的炮声中参军入伍,成为解放军第11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战士。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蒋诚所在部队编入志愿军第12军建制。1951年3月21日,被提拔为机炮连副班长的蒋诚跟着队伍入朝参战。
1952年10月14日,美军发起“金化攻势”,企图夺取上甘岭,在志愿军的防线中央打开缺口。11月5日,第12军31师接替第15军45师守卫上甘岭。11日,我军将反击重点转移到537.7高地北山。
此次战斗主要在两个连的防御阵地上展开,面积仅为3.7平方公里。敌军共倾泻炮弹190万余发、航弹5000多枚,摧毁了全部表面阵地工事,将两个山顶削低了2米。激战至25日,我军终于打退敌人的疯狂反扑,确保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的绝对安全。经此一役,敌人的进攻基本停止,上甘岭防御战役胜利结束。
在朝鲜战斗的岁月,在蒋诚的记忆中只留下上甘岭一役。在这次战斗中,作为机枪手的蒋诚被荣记一等功。老人已经无法讲述出更多细节,但立功喜报上的文字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于上甘岭战役中,配合反击坚守五三七点七高地战斗里,该同志发挥了高度的英勇顽强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班里在严密敌炮封锁下,熟练地掌握了技术,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有力地压制了敌火力点,封锁了敌运输道路,击落敌机一架,身负重伤还不愿下火线……”
“敌人的弹片在他的肚子上划出了一道5厘米长的口子,肠子流了出来,他用手揉了进去继续战斗。战士们把他抬回医疗队抢救,才捡回一条命。”合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陈远明告诉记者,“老英雄很不简单。要不是看到那份立功喜报,我真不敢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1988年,蒋诚才由当时的合川县政府落实政策成为“全民职工”,而此时的蒋诚已经年满60岁,他随即办理了退休手续,于1989年1月从原合川县农委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式退休。可以说,他几乎没享受过一等战功的工资待遇。
扎根农村为民奉献
从部队回到合川,蒋诚凭着一手熟练的养蚕技术,在合川县蚕桑站当蚕桑员。1988年,合川县政府根据政策规定,将蒋诚在蚕桑站临时工身份转为正式工人身份。
合川是国家茧丝绸生产基地,隆兴镇的蚕桑产量在合川名列前茅。那些年,隆兴镇的蚕桑养殖搞得红红火火,一年要养上四茬。从桑树嫁接、蚕种繁育到蚕茧收烘,每一个环节,养蚕人都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
每天清晨5点多,蒋诚就已经坐在蚕桑站广播室,通过大喇叭给十里八村的农户讲养蚕技巧。白天,蒋诚到各个村子实地指导,直到深夜才返回。那些年,蒋诚走的夜路数不清,手电筒光线微弱,脚指甲盖都被路上的大石块硬生生地磕掉了。
从重庆乘动车到合川,行程25分钟,列车穿过了15段幽暗的隧道;从合川城区开车到广福村,路途45公里,历时1个多小时,上坡、下坡、盘山,窗外是看不完的风景,前方是绕不完的路。
久居深山的合川人,盼望能有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有了路,就有了人气,有了发展的基础。修路是件苦差事,没有挖掘机、压路机,从槽底修整、铺沙垫石,再到平整路面,所有的工作都由村民使用铁钎、铁锹、石碾子这些工具完成。见此情景,许多村民打起了退堂鼓。
作为党员和退伍军人的蒋诚站出来主持修路。那个年月在乡村修路,牵头人没有报酬,修路的工人都是当地村民,大家按工分兑现工钱。路没修完,钱花完了。蒋诚站了出来:“大家继续干,钱我去想办法,你们放心。”那天,蒋诚走进农村信用社,以自己的名义去银行贷款,给工友发工资。
“1991年的一天,父亲摸出了一张2400多元的银行欠款单递给我,说是修路欠下的钱。我一下子懵了,这笔债怎么还?”年轻的蒋明辉一时间没了主意。蒋明辉和父亲蒋诚一样,是个沉默少语的人。经过一夜思考,他决定扛起这笔债。
“当时我们正打算结婚,有人因为这个劝我别结婚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躲到城区打工。后来冷静地想了很多天,想到老辈大公无私地为乡里修路受了那么多苦,我们小辈也该做点事。”三媳妇唐群说。
带头做事不计得失
如今,年事已高的蒋诚语言表达已经困难,住在合川区合阳街道沙坪社区内,而蒋诚带头做事不计得失的精神依然被每个人熟知。
2015年,蒋诚所在的广福村发展油橄榄种植项目。蒋诚第一个带头将全家土地流转出去,并自告奋勇给其他村民做劝导工作。“老爷子这些年对村里贡献不小,威望极高,经他劝导的村民人都同黄生土地。”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党支部书记杨元蛟说,村里棘手的村民矛盾,只要蒋诚出马,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化解。
杨元蛟回忆,村委会上,蒋诚第一个站了出来,主动将自家3亩多土地流转出去:“种植油橄榄,不仅能让荒田创造价值、让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还能收租金,得分红,我觉得挺好。”一番话解开了大家的思想疙瘩。在蒋诚的带动下,村民有序流转土地。
从隆兴镇政府出发,沿着永隆路行车10多分钟,就到了油橄榄示范种植园,连片山丘因大片的油橄榄树生机勃勃。这几年,通过流转土地和油橄榄规模化种植,隆兴镇群众增收近2000万元,油橄榄种植已经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现如今,蒋诚4个孩子中两个女儿嫁到了外地,大儿子常年在外地经营卤菜烧烤摊点,二儿子在重庆当保安,一家人生活虽不富裕,但都勤勤恳恳。大儿子蒋仁君说,父亲虽然话不多,但对他们要求很严格。1974年,蒋仁君到西藏参军。“送我去部队前,爸爸只交代了我3句话:当兵就要准备牺牲,在部队严格要求自己,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蒋仁君说。
几十年来蒋诚只穿绿军装。杨元蛟说,老爷子一辈子都把自己当兵看,对党忠诚,只讲奉献,不求回报,这种精神令人感动。合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李兵说,现在国家对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高度重视,一些尘封在退役军人中的感人故事得到挖掘,涌现出以蒋诚等为代表的典型。他们对党忠诚、对党和人民无所求的奉献精神弥足珍责,应大力弘扬并使之成为这个时代的共同精神,激励广大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记者李宏 通讯员马旭睿)